English

吕平安:创造小麦育种奇迹

2010-0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崔春冬 我有话说

2010年1月11日,是一个让吕平安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在人民大会堂捧回了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本次获此殊荣的两位农民之一。捧过奖状的那一刻,他激动难抑,眼前似乎浮现出了父老乡亲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他知道,他们都关心着自己那片孕育着丰收希望的麦田,关心着自己倾尽心血的育种事业。

吕平安,河南省温县祥云镇喜合村人。这个初中毕业,后来拿到河南农大大专文凭的普通农民,在自家责任田里,先后培育出了10多个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系)。其中,豫麦49、平安6号获国审,豫麦49―198、平安3号、平安7号获省审,在千里黄淮麦区,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84亿亩,增产小麦73.6亿公斤。不久前,他又被评为“河南省农业科技先进人物”。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天财教授说:“河南小麦连续五年大丰收,优良品种在所有增产要素中所起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其中以豫麦49-198为代表的优良品种,对小麦增产的贡献率达40%。”

著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指出:“小麦生产再发展,要有一批过硬的领航品种,豫麦49―198代表了这一方向。”

一个农民,在小麦育种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许多人说:“这是一个奇迹。”

吕平安是如何创造小麦育种奇迹的呢?

“要为温县培育出一个小麦高产新品种”

1980年,农业部几位专家来温县考察小麦,说了一句话:“温县是小麦高产县,可惜没有自己的品种。”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年届30的吕平安暗暗攥紧拳头:“俺要为温县培育出一个小麦高产新品种!”

当时的吕平安是祥云镇公社种子站站长,一个每月30元工资须交生产队记工分的农民。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农业科学家,让土地多打粮食,乡亲们能吃饱饭。17岁初中毕业后他就在大队科研站搞各种农作物对比试验,由于工作出色,公社领导将他抽调到种子站,负责全公社小麦、玉米种子的引进、示范、调配,指导各村科研站的工作。

这年,农村分田到户,吕平安在责任田里辟出五分地,当年引种29个小麦品种(系)。他对妻子牛景娥说:“以后家里的活你自己干吧,不要指望我了。”

从小麦播种到收获的八个月时间里,吕平安每天早晚两次到责任田察看,冬天观察幼苗的分蘖力、耐寒性,春天观察它的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夏天看它的成熟性和产量结构。一次,他出差回来,脸不洗,衣不换,先跑到地里看他的小麦,一蹲大半天,嘴里还喃喃自语:“真想得慌啊!”

第一年试验,吕平安就栽了大跟头。他花10多天工夫进行授粉的杂交麦子,大部分是空穗,个别的只成籽两三粒。以后几年,吕平安年年搞小麦杂交,同时,不停地引进新品种,不停地选育其中的优异单株、单穗,提纯复壮,结果没有一个品种能让他满意。

1985年春天,小麦扬花期又到了,吕平安又忙着进行授粉杂交。这年天公不作美,一连几天蒙蒙细雨淅沥不止。他本来就感冒,雨一淋,病又重了,只觉得浑身发冷,四肢无力。可花期不等人!他打着雨伞,强撑着把工作做完,一下子就躺倒了。他人在床上,心在麦田,病刚见轻,便嚷嚷要下地观察,可妻子牛景娥看着他,他出不了门。这天夜里,牛景娥半夜醒来,发现丈夫不见了,急忙穿衣出门,匆匆往承包地赶。

一出村,牛景娥就看见丈夫缩着身子蹲在麦田边。“你不要命了!”她上去拽住他就往家拖,一路走一路嘟囔:“不干了不干了,咱不能把命也搭进去!”

天明时,牛景娥正在厨房忙碌,忽然听见丈夫喊叫,忙跑过来问:“咋了?”丈夫指着窗外的房檐喊:“看,大长虫(当地农民对蛇的俗称),在那里爬哩!”她看看,什么也没有呀。牛景娥吓坏了,慌忙喊公爹。老父亲在儿子的额头上一试,热得烫手,也慌了,说:“赶紧送医院!”到医院挂上输液瓶,吕平安还是来回翻腾喊叫。两个小时后,才慢慢安静下来,睡了过去。医生将牛景娥叫到门外,批评道:“早干什么去了?你知道不知道,弄不好会要命的!”

这次病好后,许多人都劝他:“不要再弄你那个小麦育种了”,他表面上点点头,心里却说:“那可不中!”

这年秋天,吕平安嫌在五分地搞育种展不开手脚,便以每亩每年150元的价格承包了二亩村边地。在这二亩地里,他引种更多的小麦优良品种和亲本材料,大量地进行单株选育和杂交培育。

吕平安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三个孩子,每月45元的工资要支付全家的日常花销和三个孩子的学费。老父亲患高血压,经常吃药,也要花钱。现在为了交承包费,为了购买麦种,他咬咬牙,又一次对妻子说:“我的这点工资,你也不要指望了。”

原本就不富裕的家,从此更是雪上加霜。买不起油,一家人常年吃咸菜。春节,孩子们哭闹着要穿新衣服,闹得牛景娥心烦,拽过来就打,孩子哭,她也哭,哭罢还得哄孩子:“你爹干的是正事呀!”

吕平安将酒戒了烟也戒了,衬衣破了用胶布粘粘照样穿。穿了十几年的棉袄,里外都开了“花”,也舍不得换。然而,购买好麦种,他却不惜血本。有一年,听说“西安9号”品质不错,15元一斤的麦种他一下子买回来20斤,弄得一家人几个月没有吃过酱油。然而,他的小麦育种仍然一次次失败。

有人就给他下了一个评语:“神经病。成天没睡醒,做梦哩。”

问题出在哪儿?吕平安也在反思。最后得出结论:还是知识欠缺啊!

1988年,他报名上了河南农大函授班。遗传育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他学来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白天空闲少,他学习大多在夜晚,一拿起书,常常忘了时间,一坐就是大半夜。有一次,他的牙疼病又犯了,折磨得他吃不成饭,睡不成觉。夜里,他在床边放一碗冷水,疼得厉害时,就噙一口冷水止痛,仍旧捧着书本读。吕平安的住室里,除了一袋袋麦种,就是那几百本的农业科技书了。他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琼浆,滋补着自己的学养。

妻子说,为了小麦育种,他就是个“一根筋”

为了搞小麦育种,吕平安舍弃了许多常人的乐趣。他不会打扑克牌,不会搓麻将。原本喜欢下两盘象棋,自从迷上小麦育种,再也没有摸过棋子。1992年,他拿到了大专文凭。这时,当年与他同在各公社种子站工作的同事们,有的转为国家干部,有的调到了县农业部门。老同事们都劝他赶紧办转正,吕平安却不为所动,他说:“当上国家干部我就搞不成小麦育种了。”

妻子说他:“我看你就是个一根筋。”

家人为他的育种事业付出了一般人想象不到的艰辛。麦播时,二亩承包地须用空耧先耩一遍,再把麦籽一粒一粒均匀地摆放在耧道里。他的老母亲体胖,蹒蹒跚跚来了,他的老父亲患高血压病,拖着行走不便的腿,也来了。两位老人在地里坐着跪着爬着摆麦籽;收获时,二亩承包地不能用机器收,得人工割,还得一个个品种、一个个组合、一个个单株、单穗分开割。两位老人又是在地里坐着跪着爬着割麦;脱粒时,几十个品种、几百个组合、上万个单株、单穗要一个个分别脱粒,单独存放。他忙,难得在家,牛景娥要下地,两位老人每天用棒槌捶,用手搓,手掌搓烂了还不停地搓,每年都要折腾近两个月;晾晒时,两位老人佝偻着腰,艰难地将大袋小袋的麦种装上平车,拉出去摊晒……每每看见年迈的父母劳动的身影,吕平安都泪眼模糊,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

他的三个孩子,十来岁就得拿镰刀下地割麦。放学回家做完作业,不能去玩,得搓麦穗,装麦袋。别人家搭麦秸垛都是青壮劳力,他家是老父亲拄着拐棍站在旁边指挥,牛景娥往上撂麦秸,十来岁的孩子小大人一样在上面搭垛。

牛景娥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半夜浇地,起早拉粪,像男劳力一样扛麻包,送公粮,交余粮。八亩责任田的种管收藏,独自担当。拉车送粪,她曾摔折了手臂,吊着绷带,她背着喷雾器下地打药治虫。有一次,她冒着酷暑在齐腰深的玉米地上了一晌化肥,回家来又忙着洗衣裳,突然晕倒了。婆母流着泪在旁边一声声呼唤:“平安不顾家,你要累倒了,咱这一家人可咋过哩!”

后来,他的老父亲瘫痪卧床,家里景况更难了。

老父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跟前。弥留之际,老人一直在喃喃呼唤:“平安,平安哩……”老人多么想看儿子最后一眼啊!这时,他还在大尚村北的示范田里。催促他“赶快回家”的人接二连三。等他慌慌张张赶到家,老父亲已经停止了呼吸。他扑在父亲尚有余温的身体上,失声痛哭:

“爹呀!儿子对不起您啊!”

年复一年,吕平安就这样走过来了。小麦育种的成果,一个接一个从他的两亩承包田里诞生了。

“这是我到中国看到的最好的麦田,最好的小麦品种”

1996年5月,在布谷鸟的声声鸣叫中,千里中原,一夜麦黄。

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主任、世界著名小麦育种家S・拉杰拉姆率领美国、智利、墨西哥、英国的小麦专家一行五人,前来中国考察小麦,提出要看最能代表中国小麦生产水平的麦子。5月26日,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博士陪同他们到了郑州。省有关部门经过协商,决定请拉杰拉姆一行去温县祥云镇。

祥云镇村第八村民小组种植的“祥云20927”小麦新品种,百亩连片,金灿灿、平展展,好像人工裁剪一般整齐,长势格外喜人。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5月20日,省农科院、省农大的八位专家教授对“祥云20927”进行田间观摩论证,一致认为:该品系综合性能好,自身调节力强,产量三要素协调稳定,大分蘖多,成穗率高,是一个很有高产潜力的小麦新品种。5月22日,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河南省长马忠臣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位专家教授察看了这块麦田,大家纷纷说:“这是河南省最好的一块样板田。”

这块麦田是吕平安的示范田。经过几年试种,吕平安对“祥云20927”这个品种了如指掌,也充满了信心。

可是,老天仿佛要对“祥云20927”再进行一次严峻的考验。就在拉杰拉姆第二天要来考察的时候,5月26日夜里10点钟,突然狂风大作,有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正在灯下苦读的吕平安听见风起,拔腿就向门外冲去。

站在“祥云20927”示范田边,吕平安眼看着麦子顽强地和狂风搏斗,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麦子在两天前刚浇过水呀!狂风刮了一个小时,他在田边挺立了一个小时。风停了,他悬着的心落下了,他发现“祥云20927”小麦没有倒伏,连零星的倒伏也没有!45岁的吕平安一蹦三尺高,立即向上级报告:“祥云 20927”没倒!

“OK”!拉杰拉姆一到示范田边就惊喜地叫了起来。他摘下墨镜走进麦田,查单株分蘖,数穗数,数粒数,掏出皮尺量麦杆高度,不肯出来了。这天天热,太阳悬在头顶,火鏊一般烤!拉杰拉姆的衬衣湿透了,脸上的汗珠房檐滴水一般往下淌……两个小时过去了,在人们的劝说下,拉杰拉姆才恋恋不舍地走出麦田,他向在场的人伸出大拇指说:“这是我到中国看到的最好的麦田,最好的小麦品种。”

这块麦田的产量到底怎么样呢?6月11日,省人大副主任、著名小麦栽培专家胡廷积教授委托河南农大郭天财教授等八位小麦专家,前来进行实地收打。科学是严肃认真的,专家们准确地丈量出一亩地,找来十几个民工收割、装车、拾麦、脱粒,整个过程中,专家们一直工作在现场。收打结束,过磅后又扣除水分,最后确认亩产小麦629.8公斤,创河南有史以来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1998年,“祥云20927”省审为“豫麦49”,2000年又通过国家审定。豫麦49推广了八个省,累计种植面积1.35亿亩。200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经贸委联合评定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全国唯一),先后荣获国家“九五”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河南唯一)和重大后补助新品种奖励(全国两个)。

为大地丰收培育新的“领航”品种

吕平安在二亩承包地育种,在自家责任田试种,在试验田示范,继国审豫麦49之后,又培育出了豫麦49―198、平安3号、平安6号、平安7号等小麦优质高产新品种。

1990年,祥云镇种子站改为原种公司,吕平安任经理。在镇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建立了1.4万亩小麦原种基地。2004年,吕平安创办了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小麦原种基地扩大到4万亩。

自1997年始,公司年年承担国家和河南省小麦重大攻关项目,年年超额完成任务。

2004年7月,河南省召开“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实施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将技术含金量最高的15亩连片超高产攻关田和万亩核心试验区建设的任务交给平安种业公司。

2006年6月5日,国家粮丰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李振声院士带领专家组来到温县祥云镇,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对15亩豫麦49―198小麦进行实打验收。农业部种植业专家组组长魏义章宣布: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温县设置的15亩豫麦49―198小麦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717.2公斤。

这个结果,创造了我国黄淮、长江、北方三大冬麦区15亩连片小麦平均单产的历史最高纪录。

2007年,平安种业承担河南省超级小麦育种项目,1032亩连片平安3号小麦平均亩产655.8公斤,创全国千亩以上规模小麦亩产的最高纪录。同时,承担国家粮丰工程万亩核心区建设项目,平均亩产小麦618公斤。

2008年,平安种业承担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万亩示范区项目,2.46万亩小麦平均亩产606公斤,创我国相同面积小麦平均亩产新高。郭天财教授欣喜地指出:“两万多亩连片平均亩产突破600公斤,在我国小麦生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目前,平安种业公司有小麦专业育种科技园302亩,无公害标准化小麦原种繁育基地4万亩,联合繁育基地十多万亩。吕平安培育的平安8号、9号、10号、11号小麦新品种正在参加国家、省小麦预试和区试,有望成为大地丰收的新的小麦领航品种。同时,他又开始了玉米育种,已经参加了省预试和区试,并且开展玉米高产配套技术研究,承担的国家粮丰工程项目2005年19.8亩铁茬机播郑单958平均亩产902.1公斤,创全国铁茬机播夏播玉米最高单产纪录。

“咱们国家人多地少,增加粮食单产十分重要。我一定加倍努力,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吕平安说。

吕平安在麦田里观察小麦良种的长势。资料照片

2010年1月22日
第3期总第194期

责任编辑:邓凯王斯敏

电话:010-67078807/8979

邮箱:gmrbrw@126.com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