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0-0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逄锦聚 我有话说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与读者见面,这不仅将极大地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而且也将极大地推动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发展和创新,无论是对于我国的理论建设还是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结合学好用好《马克思

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以下简称“文集”),着重谈谈对加强学习,致力创新,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体会。

一、学习文集,把握原理,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创新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老一代革命家几十年前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作出的科学论断。在过去的革命和建设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功,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理论创新,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作为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国民经济较长时期内快速增长;经济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的曲折探索和改革,有序地实现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建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始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在国际经济复杂动荡的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基本保持着协调健康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一个曾经封闭、半封闭的中国大步走向世界,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对世界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重要影响。

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面临的问题几乎层出不穷,例如环境问题、气候问题、资源问题、“三农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靠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鲜明立场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成功走向新的更大的成功。

需要指出的是,积我国几十年革命建设之经验,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认识,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一是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被僵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被教条式理解了的马克思主义,更不是被有人进行了错误理解、附加了错误观点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不断丰富和创新、为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发展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经过几十年探索,集十几亿人民智慧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化、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二是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针对特定条件提出的个别结论,而是从整体上理解的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用以指导现代化建设和理论创新,前提是学好马克思主义。所谓学好,就是要精读马列经典著作,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学习的问题上有两种倾向需要克服:一种是不下功夫读经典著作而满足于二手材料,因而不能很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到应用时,要么断章取义,要么实用主义;另一种是不下功夫理解经典作家思想的精神实质,而是满足于某些个别论断,一到应用时往往脱离实际,陷于教条。

文集的出版,为我们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和新的契机。与过去已经编译出版的马列经典著作相比,文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紧密联系实践和时代的发展,既保持了经典著作内容的完整,又选文精当、重点突出,既有利于读者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又有利于读者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我们应当抓住文集出版的契机,认真学习经典著作,很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

二、学习文集,注重应用,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而丰富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文化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在开放中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马克思未曾见到的实践。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丰富的源泉,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紧密联系亿万人民从事的伟大事业,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在实践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我们要深入研究并身体力行实践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把思想认识从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学习文集要注重应用,要尽可能地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现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吸取新营养。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不断总结实践新经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经济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往往伴随着百家争鸣和理论的大繁荣大发展。我们赶上了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时代。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解放思想,深入实际,致力创新,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深入实践不够、思想解放不够等不足。今天我们学习文集,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投身生动活泼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出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更大贡献,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学习文集,不断探索,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集中选入了几乎全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最重要的经济学经典著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今天学习这些经典著作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用以培养成千上万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并指导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可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简称中国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时代主题、时代特征和发展的时代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质,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而不是教条,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而不是僵化的、保守的、封闭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目的,就是要从中国和时代的实际出发,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现实的必要性。这首先是因为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文化、特殊的国情、特殊的经济制度,对这些特殊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解决,只靠别国的经济理论是不够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需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努力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同时还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成千上万的经济理论人才和经济建设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熟悉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理论,更要熟悉中国的实际和反映中国实际的经济理论,对这些人才的造就和培养也需要建设中国自己的经济学。

如果说以上讲的是建设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必要性,那么由以下因素所决定,建设中国经济学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可能。一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最丰富生动的实践,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营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二是中国经济理论的进展,诸如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和宏观调控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等等,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三是中国经济学将是开放的经济学,吸收别国研究取得的积极成果也将拓宽中国经济学的视野,丰富中国经济学的内容,使中国经济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全球意识,走向世界,在比较鉴别、借鉴吸收中得以迅速发展。

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努力去做好。第一,要明确建设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目的,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要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想民众所想、急民众所急应该成为经济学的神圣使命和责任。第二,要妥善处理从本国实际出发和借鉴别国经验的关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知识的多元化。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下苦功夫向实践学习。必须深入实际,不断发现、研究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进行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从中抽象出能够揭示规律性的理论,以作为中国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学的知识来源应该多元化,一切有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都可以作为我国经济学理论的借鉴,要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的理论。第三,要加强科学研究。要树立精品意识,多出高质量的成果,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经济学的迫切需要。第四,要加强队伍建设,要努力培养既熟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能运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中国经济学的建设、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又熟知西方经济理论的人才,造就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理论队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