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学以追求卓越和提高声誉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需要更新教学和科研设备、开设更多课程、延聘更多优秀教师、提供更多科研资金、招收更多优秀学生,因而,大学教育的“更好”同时也往往意味着“更加昂贵”。由于主管部门往往注重在宏观层面关
绩效管理是通过系统整合组织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并对目标的实现进程和最终结果进行系统评估的管理过程。我国大学现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成为办学主体,二级学院的资源配置和绩效管理是保证大学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办学效益的基础。在制定大学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大学管理的特殊性,坚持全面绩效管理、目标导向等原则。
坚持全面绩效管理原则。全面绩效管理,就是要使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涵盖办学的所有主要工作内容,实现综合评价,使绩效评估真正起到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在办学实践中,必须坚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内涵建设,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原则。构建大学二级学院绩效管理指标,应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主体导向,突出学校特色,落实内涵建设的各项内容和各个环节,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和学科发展紧密挂钩。通过绩效管理指标的设定,引导二级学院在扩展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建设,紧紧围绕学校定位和中心目标开展工作。
坚持办学资源意识和质量效益意识原则。对大学二级学院的绩效管理,需要将学校对二级学院教育要素的投入与所得到的回报进行比较和衡量。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一定时期的办学效益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引导二级学院在学校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获取各类校外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坚持共时性评价与历时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共时性评价是指在同一时段内对二级学院进行的绩效管理,用来对比各二级学院办学效益水平的高低。历时性评价是指在一定时段内对某个二级学院进行的绩效管理,用来反映这个二级学院在一定时期内的绩效变化情况。通过共时性评价与历时性评价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各二级学院的绩效及其变化趋势。
传统的绩效管理强调他律,具有强制性和被动性,容易引起被考核对象的抵触情绪。现代绩效管理则与目标管理、组织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依据组织特性和考核对象的不同,有多种绩效管理方法可供选择,大学绩效管理常用的有关键事件法、叙述法、单项对比法、综合指标量化法等等。
关键事件法,是一种通过被考核对象的关键行为及结果对其绩效水平进行考核的方法。大学则以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科研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为评价对象。其优点是:所评定的事件具有可观测性;可以确定事件带来的利益和作用;能够较好反映学校发展的成效。缺点是;难以反映平均绩效;管理层和教师对关键事件的认定可能存在不一致。
叙述法,由考核者按照规范格式写下被考核对象的工作业绩、实际表现、优缺点、发展潜力等,并提出改进建议的定性评价方法。在大学绩效管理中,要根据二级学院任务目标完成情况,通过自我陈述、民意测验、相互评价、考核专家评分产生出评价结果,具有简单、快捷的优点。但因为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考核者的个人好恶有可能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
单项对比法,针对某一绩效评估要素,将每一个被考核对象与其他对象进行比较,通过排序来判断哪个“更好”,是一种相对的定性评价方法。大学绩效管理中,主要是对二级学院某个单项活动进行定性或量化排队,对比分析各学院该项活动的绩效。这种方法还可根据排序进行分组评价。其优点是便于对各二级学院进行单项评价,绩效评估也较为可靠。其缺点是操作比较繁琐,且不能很好地反映二级学院的综合业绩。
综合指标量化法,是指运用多种指标,从具体数量方面对考核对象的工作成果和成效进行概括和分析的方法。大学绩效管理中运用综合指标量化法是对二级学院办学资源、教学与科研活动、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指标量化综合评价。其优点是可综合反映学院的各种业绩,合理评价学院办学效益;缺点是数据采集量大,计算过程繁琐。
高校对二级学院的绩效管理,应强化资源效益意识,充分考虑资源配置、绩效产出、绩效导向等因素,利用资源配置指标体系、绩效产出指标体系和综合效益指标体系,力求做出全面评价。资源配置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指标,绩效产出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人才引进与培养、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工程、教研成果、科研成果、重点学科与科研平台建设等指标,可比性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资源配置可比性指标、绩效量化可比性指标和资源产出效率可比性指标。我校经过对2006~2008三个年度各学院资源配置与绩效量化的评价,对各二级学院的运作和成效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各二级学院也对自身状况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同时,资源绩效评价促进了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进一步强化了我校各级管理者和教职工的资源意识和质量效益意识。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