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谷歌事件”不断成为西方舆论关心的话题。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到美国国务卿,再到美国总统,纷纷出面对中国兴师问罪,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一桩企业纠纷,为什么如此牵动美国政府的神经?翻阅了西方媒体关于此事的近期报道,眼前的谜团逐一解开,谷歌公司的笨拙表演一目了然。
据《美国之音》报
其实,谷歌公司很清楚,网络黑客攻击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中国法律是禁止黑客行为的。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指出,事实上,每家大型机构都遭到黑客入侵。他并不认为,“互联网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国同样是“黑客攻击”的目标,是网络攻击的受害者。2008年大陆网络受境外攻击次数同比增长148%,损失高达几十亿人民币。日前,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公司受到黑客攻击,瘫痪了数小时,造成重大损失。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总受到法律的限制。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法律标准也不尽相同,但各国都按本国的法律对互联网进行管理。对此,谷歌公司同样是清楚的。2006年谷歌公司进入中国时,曾明确承诺要遵守中国的法律。
综上所述,无论是受到“黑客攻击”还是想当“人权卫士”,都不足以让“谷歌”背信弃义,更不足以让美国国务卿、总统等最高政要亲自出面向中国发难。那么其背后到底有什么更大的利益呢?
奥地利《新闻报》的分析认为,一段时期来,谷歌公司一直处于困境。在中国市场,谷歌的市场份额只有30%多,其中只有1/3的人使用谷歌中国的搜索器,远远不敌中国本土的百度搜索器;在国际市场,谷歌的形象也非常糟,先是非法扫描世界各国的大量图书,完全无视知识产权保护,现在又大规模收集用户信息。德国《明镜》周刊以“比您更了解您的康采恩”为题,对谷歌公司背着用户收集用户信息的情况作了披露。披露的情况令人不寒而栗。在这种背景下,谷歌公司急需扭转自己的形象。影射中国政府支持“黑客攻击”,将自己打扮成“人权卫士”挑战中国的网络管理体制,无疑是最容易博得西方民众好感的话题。该报的文章指出,谷歌此举到底是为了保护数据、保护人权,还是出于商业利益考虑?
无独有偶。美国新政府上台一年之际,其处境竟与谷歌公司有相似之处。在国内,新政府推动的种种改革阻力重重,从增加就业、医疗体制改革到加强金融监管,在许多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上难有建树。国际上,阿富汗、伊拉克战局难有改观;中东和平进程前途渺茫;伊核、朝核问题难有突破;美俄核裁军雾里看花……几乎所有国际热点问题迄无实质性进展。选民对奥巴马上台初期的欢呼正在转向失望。美国政府也需要给选民一种兴奋剂。
国务卿希拉里想到了“网络自由”。在她眼里,有些国家的网络管理实践可以成为其“人权”、“自由”等武器的现成攻击目标,又能迎合大多数美国选民的口味。她于是请来了谷歌、微软、Twitter和思科等网络公司的高管。
这次会晤的余音未落,谷歌公司就开始向中国发难。据路透社报道,希拉里当天表示,“谷歌已就这些问题向我们做了汇报”,国务院发言人克罗赖称,“谷歌在宣布这一决定前联系了我们”。接着,美国政府和谷歌公司始终不让“谷歌事件”淡出舆论。几天后,希拉里抛出了美国的全球网络战略,主张加大政府投入,加速开发能翻越网络防火墙的软件和产品,以帮助那些她认为需要帮助的力量。至此,不难看出“谷歌事件”成了希拉里抛出美国“网络战略”的最好铺垫。
一位奥地利网民说,这表明,华盛顿已将网络视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战争的工具。谷歌公司则充当了这场“战争”的急先锋。
(本报维也纳1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