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微生物更好地“吃掉”污染毒素

2010-0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张文江 我有话说

在南京大学获得的三项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中,该校环境学院任洪强教授课题组成功破解了我国工业园区废水处理的若干难题。近日,任洪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该项技术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有10多家,遍布全国的工业园区废水治理工程,仅在江苏一省,该项技术成果产业化后将为企业新增四、五个亿的产值。

据了解,目

前化工园区已成为区域水环境污染的“重灾区”,而现有的生化、物化、膜分离等技术难以满足园区废水达标处理的需求,尤其是在已建成的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中,低成本的生物处理技术占95%以上,而能够正常运行的不超过5%,在这种形势下发明一种成功处理化工园区工业废水的新技术尤为迫切。

通过数年的技术攻关,任洪强教授课题组针对混合污水、点源废水的水质特点和技术难点形成了三个技术发明点,凭借“化工园区工业废水处理新技术”实现了接管控制、设施稳定控制、达标控制,最终完成化工园区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稳定达标排放。

任洪强教授解释道,大型化工园区往往建有一个供诸多企业集中排放废水的处理厂,而园区内往往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这样一来混合废水可谓“内容丰富”。他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研究,逐渐将解决难题的突破口聚焦在“微生物”身上,尤其是让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成长好、把长好的微生物留住并且让它发挥高效净化作用,成为他们十多年来一直要攻克的首要技术难题,因为“让废水处理系统中不同的微生物适宜吃不同的污染物,就能对废水达到净化功能。”为此,任洪强教授课题组发明了集中污水多重循环协同生物强化(MRCT)处理新工艺,这不仅实现了优势菌群的定向调控,还实现了对污水中毒性污染物的消减。

在攻克污水处理系统微生物“协同作战”难题的同时,课题组还重点破解了“企业废水排放强度差异大,废水组份差异大、废水排放规律差异大等原因导致的治污成本高等问题”,通过对废水种类的梳理,按照高盐度、高氨氮、高色度等分类模式对园区中污染大户进行排序,并实施特性化重污染点源预处理系列技术逐家单独“处理”。该项技术也是首次在国际上得以应用。

采访中,任教授举了一个最为典型的案例:扬子江国际精细化工园区,是长江流域最大、入驻国际500强化工企业最多的化工园区,园内石油和化工企业占52%。任洪强教授课题组根据对园区的污染源强参数的剖析,确定了污染源强负荷排序前20-30%的17家企业的分散点源为预处理技术实施对象。通过对这些企业实施预处理技术,年减排COD1600吨。同时,通过进行MRCT技术升级改造后,其出水不但达到了国家标准,而且处理能力提高了40%以上,实现了年减排COD2772吨,同时也为园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课题组还研发了自动化的废水鉴别专家系统,成功实现了对化工园区工业废水的在线鉴别,实现了废水“按质收费”。

据介绍,该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江苏、河北、安徽等七个省份的28项示范工程中,累计日处理有机工业废水73.6万吨,共减排COD总量126.9万吨/a。近3年来,该新增产值约11.25亿元,新增利税额2.08亿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