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厦门大学对思政工作又推出了新举措:刚刚召开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又出台了《厦门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长期以来,该校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继承好传统、好做法,探索新途径、新方法,运用新资源、新载体,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
依托校情精心搭建育人平台
在近90年的办学历史中,厦大形成了独特的“四种精神”,即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和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这“四种精神”是厦大特有的精神财富,也成为厦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多年来厦大一直十分注重对“四种精神”的固化:在校内相继建起了陈嘉庚纪念堂、雕像,校史馆,罗扬才烈士陵园、雕像,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遗址,故校长萨本栋陵园、广场,王亚南雕像等,组织编写了《囊萤之光》、《走近陈景润》等系列纪念丛书。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说,“我们要让每位学生一走进厦大校门,就能感觉到这些精神的存在。要把这些存在于学生身边的‘活教材’,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在认同学校精神和文化的历程中提升自我。”
厦大还注重构建“和谐校园,青春先行”平台、开辟网络育人平台、强化公寓育人平台等,打造了一批富有时代精神和厦大特色的育人平台。“和谐校园,青春先行”活动自2008年启动以来,已实施了近100个项目和开展了近500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树立和固化了一批活动品牌。“活动中,广大青年学生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自己的创新、实践相结合,与自己的成长、成才相结合,充分参与各类活动并从中受益,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有了较大提高,校园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升。”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说。
自我教育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角
在厦大,每个人都知道,“德育讲坛”是学生们自己的“地盘”。这个“讲坛”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强烈的“学生”元素:演讲主角是“学生”,主持人是“学生”,听众也是“学生”,演讲主题则是“学生”们身边的“热点”和“焦点”话题或该校优秀大学生的典型事迹,传播形式则采用了学生们喜爱的“网络”进行――通过校园网同步直播。
近年来,该校相继举行了“厦大学子点击十七大关键词主题报告会”、“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专场报告会”、“大爱无疆”之厦门大学抗震救灾志愿者专场报告会等多场德育讲坛。抗震救灾荣立二等功的应征入伍大学生邸五峰、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来自新疆农村家庭的蒋丽……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通过德育讲坛走进了学生中,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辐射和示范效应。
培养志愿服务精神是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另一个工作着力点。长期以来,厦大倡导“让志愿服务成为厦大学生一种普遍的校园生活方式”。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厦大大力推动志愿服务,引导学生自觉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据统计,厦大目前约有1.9万名志愿者。五年来,该校青年学生累计提供志愿服务超过100万小时,形成了扶贫支教、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赛会、海外服务等较为系统的五大志愿服务类型,涌现出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南强乡村学社、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等一批“明星”志愿服务团队。
特色实践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深入瑞金市叶坪乡,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开展了“六个一”项目,即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一次劳动实践锻炼、一次实用政策宣讲、一次经典理论研读、一次学习参观考察和一个课题调查研究等。说起去年的江西之行,黄晨颖深有感触地说:“通过那次实践,我清楚地看到了建国60年来革命老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增加了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坚定了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多年来,厦大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时代主题为引导,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该校紧扣时代脉搏,围绕“爱国”、“基层”、“海西”三个关键词,精心设计“我爱我的祖国”、“基层锻炼长才干”、“智助海西地方经济发展”等实践主题。2009年紧密结合学生党员践行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服务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紧密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出“千名党员践行科学发展观”、“万名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百支团队深入海西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百名青马工程学员革命纪念地实践锻炼”四大专题。
五年来,该校集中建设“大学生国情考察受教育”、“青马学员作为在基层”、“博士生服务海西促发展”等实践品牌。校院两级统一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从2004年的40支增加到2009年的350支,累计7万多人次参与,建立社会实践基地120个,形成500多篇高质量的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