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镇江市民大讲堂:没有围墙的城市大学

2010-01-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曹永忠 我有话说

细心的镇江市民发现,“市民大讲堂”的讲座开讲,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浓浓的人文气息。它像一个磁场,牢牢地吸引着市民关注的目光。

从2008年6月开讲的钱文忠,到纪连海,一直到最近一期的黄菡……一大批知名的国内学者先后来讲堂论道,让求知若渴的镇江市民享受了一道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转眼

间,大讲堂已经成功举办16期。一年多来,在这个文化的殿堂里,先进文化得到有效传播、新知识在这里汇集、新思想在这里迸发、新灵感在这里唤起、新智慧在这里涌动。

一年多来,无论是专家教授,还是社会名流,他们平等谦逊的气度,鲜明清新的思想,幽默睿智的语言,富有个性的风格,都使受众在快乐和美感中得到启迪。

如今,市民大讲堂已成为靓丽的文化品牌,成为镇江人丰盛的精神盛宴。

镇江的“百家讲坛”

市民大讲堂就是镇江的“百家讲坛”。它让这个城市的市民又回到学生时代。

72岁的杨振华老人是大讲堂的铁杆“粉丝”。16期大讲堂,他几乎场场必到。每次听讲座,他都边听边在本子上记录,生怕遗漏一点儿“心得”。他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直很看重精神生活,想不到在家门口能上到这么好的‘大学’。我虽然老了,但大讲堂让我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让我看到自己不断在进步。”

从2008年初市委宣传部酝酿筹备第一期“市民大讲堂”至今,一年来共举办16场以国学、教育、健康、理财、礼仪、历史、法律、运动、饮食等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讲座。讲座由于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聆听,参与热情持续高涨,现场听众累计达1万余人,市民们尽情享受国内名家提供的难得的精神文化大餐。

为了满足更多市民求知的需要,京江晚报从第一期开始,每期都拿出一个整版刊登由本报记者精心编辑的讲座精华和主讲嘉宾专访,供广大市民阅读、回味。镇江电视台全程转播讲座实况;市社科联出版了市民大讲堂书籍,让市民得以足不出户,坐在家里舒舒服服就能“听”“看”名家讲座。

内涵丰富的精神盛宴

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曾经说过:“就企业而言,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福利;就城市而言,知识是政府给予群众最好的精神食粮。”

大讲堂自开讲以来几乎场场爆满,有时连过道上都会或站或坐挤满听众。镇江一时间兴起了文化讲座热,讲座内容成为市民谈话的热点。

市民为何对大讲堂如此热衷?免费对市民开放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举办者策划得当、组织到位。

选择主讲人是主办者花费力气最多的环节。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说:在选题上,主办者既要了解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喜好,又要注意满足广大市民提高文化素养的需求。注意做到坚持理论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的原则,一直力求贴近市民的生活实际,关注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健康文明。

“终生学习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源泉。”退体教师尤先生说,大讲堂贴近生活,符合咱老百姓需求。大讲堂让市民在贴近生活需求的文化活动中,在生动的演说与通俗的讲解中,与文化名人、学者大师零距离对话、交流与切磋,并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市民的文化兴趣。

提升城市的文化品牌

如果说各种学术讲座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市民大讲堂同样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讲堂开讲一年来,已经成为镇江的一块“城市文化品牌”。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大讲堂在提升镇江的城市文化层次、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满足市民的公共文化权益方面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其品牌效应主要体现在:对主办方而言,它探索出了一种向市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新形式;对市民而言,大讲堂是满足市民享受文化福利和文化权利的盛宴,是培养自身文化修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新载体;对许多在大讲堂开讲座的专家学者而言,它开拓了让自己的专业研究成果和专业知识走向社会、贴近市民生活的一条新途径;对镇江这座城市而言,大讲堂可以说是走出了一条建设城市人文精神、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创新之路。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看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物质文明,还应看它的精神文明,看它的文化底蕴,以及市民们的整体精神风貌。一些文化设施可以短期建成,但文化的普及,则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润物细无声”般的长期渗透。“市民大讲堂”的举办,就是此种文化普及的重要举措。

大讲堂虽然开讲一年多,但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市民的心灵里。一年多来,大讲堂在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我市新的文化品牌,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关于大讲堂今后的发展,主办方表示:“市民文化大讲堂一定要长期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红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