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类渴望了解身边的环境真相,不愿意生活在“环保迷雾”中。随着“数字地球”技术的全面推进,“数字环保”正把所有的环境事实化为最易传播的内容。依托这一体系,人们非常便利地保护自身的环境知情权也将成为一种可能。
2015年前建成“数字环保”体系
在不久前召
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所长林宣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数字环保的研究。他认为,数字地球给了数字环保无限的生机。数字地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联合框架之上、以地球为参照系的多学科融汇,而数字环保是数字地球在环保信息化和环境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林宣雄认为,构建数字环保,不仅要引入卫星遥感、遥测图像等技术,还需要各地的实测数据;单靠政府力量或某大学、科研机构,还远远不足以建立数字环保这样庞大的环境描述决策系统,排污企业、环保公司、IT企业都应积极参与;每一个想了解环境信息的公民,都可成为数字环保志愿者,把自己看到、采到、监测到的环境信息汇入到数字环保信息库中。
林宣雄说:“通过数字环保技术,在监测各地的实时环境信息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万维拟境中心’。在这样的中心里,环境监控和管理决策人员不再限于传统方式那样审查报告图集和听取多媒体介绍来综合决策,他们可通过声控或其他交互,调看不同思路的建模和模拟结果,也可以浸入到被监控区域,沿着环境污染或破坏的踪迹,亲临其境地监控环境的变化,配置环境治理工程,检查环境治理成果,从而达到降低环境监测成本、优化环境治理决策的目的。”
公众随时从自动监测网获取信息
1月中旬的一天,站在河南省环境自动监控中心的大屏幕前,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要求河南省保证2010年6月底和国家系统联网,以便更多的公众能够快速获取环境真相。张力军说:“这样的结果是,环保监督成本大大下降,环保信息的准确性、公众性和实时性大大提高。到时候,大地上有无数的眼睛盯着,生态出现任何微小的变化,都会被实时掌握。想像一下,这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对政府部门掌握环境真实数据,将起到多么好的作用。”
让人惊喜的是,这个即将与全国联网的系统,不仅仅是把实时信息封闭在环保部之内,而是对公众提供了开放的接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的界面,获得自己想要的环境数据。
基于“公众数据服务”的角度,环保部开始精心地准备环境信息,届时公众最想了解的“水环境真相”、“空气环境真相”等数据,都将可在环保部的相关监测网站上随时获得。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认为,环境保护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维护公众的环境信心,而公众的环境信心来自于对真相的确切了解。
充分应用“环境数字”
林宣雄认为,掌握环境信息是为了让公众充分利用它们。如果环境信息无法被公众使用,那么再好的技术也是没有意义的。
一些环保人士对数字环保寄予厚望,他们描绘了未来的一幅情景: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住环境的空气质量不满意,利用数字环保具备的双向互动平台,他获得了所住区域应该具备的大气环保标准数据,同时委托相关机构对周围空气进行检测。和标准相比发现不合格后,他将相关数据都输入数字环保平台,利用平台开始实施在线投诉。
如今,一些民间环保组织已经迈出了第一步。2009年,“环保科普组织”达尔问环境研究所正式注册,每天所做的事就是带着仪器到社区检测,以激发公众主动掌握身边环境真相的能力。这些仪器包括电磁环境检测仪、甲醛检测仪、空气颗粒检测仪、噪音检测仪、水质检测仪、铅含量检测仪等。仪器都比较简易便捷,现场就能出具结果。其中,两种电磁辐射检测仪,一种用来检测高频电场,一种用来检测低频电场;空气颗粒检测仪能够在一分钟内测出1立方米空气中300纳米以上的颗粒数量;水质检测仪能够迅速地获取水中的氨氮、溶解氧、电导率、PH值等信息。
达尔问环境研究所所长赫晓霞博士认为,通过这种独立的、主动求知型的共同检测,有利于参与者掌握基本的环境事实;由此再顺藤摸瓜,继续“理解科学”,许多不应有的担忧就会很快放下。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后李峰带领的研究小组正在开展一项研究,探讨环境真相未知状态下与已知状态下当事人心理的差别。李峰认为,每个公众都有掌握身边“环境数字”的心理,但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己愿意去了解,这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二是得有独立的环境咨询中心,只要公众有任何的环境需求,都能够迅速感应和出动,并把“共同检测”的结果数字化后公布到网上,让更多的人掌握和理解。
另外一家“环保科普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从2006年起陆续推出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他们还依据搜集到的污染企业资料,做出了应用性非常强的“绿色供应链查询软件”,使任何人在购买商品前就可知道生产商品的企业有没有超标排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