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乡统筹破解三农难题

2010-0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我有话说

1月31日,新世纪第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今年的“一号文件”将主题定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其中出台的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犹如涌动的甘泉滋润了亿万农民心灵,为九州大地播撒下来年丰收的希望。

“一号文件”提出了哪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举措,在夯实农业

农村基础的政策上有哪些新亮点,广大农民将从中得到哪些新实惠,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对此进行了权威解读。

强基础: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新世纪以来的6个一号文件都强调加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新政策。今年的“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重在何处?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句话的重心在后半部分。统筹城乡发展是手段,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是目的。”陈锡文指出,“一号文件”强调的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除了大家理解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包括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贯彻统筹城乡的基本方针、稳定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基本支撑、改善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层体系、强化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从这些方面看,这里讲的基础,是指整个农业农村工作今后长远发展的基础,应该有一个更宽广的理解。

唐仁健分析说,在健全“三农”投入机制上,“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三农”的投入总量要持续增加,比例要稳步提高,明确提出了“三个优先”: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对种粮农民的直补政策上明确了“三个扩大”,即扩大良种补贴品种,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规模,扩大补贴政策受益范围,同时将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今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依然会高于整个财政支出增长的幅度。”唐仁健说,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调抓住关键领域、薄弱环节,“一号文件”突出了“三个重点”,即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把主产区作为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重点。

目前,占全国8.6%的2945个乡镇还没有任何金融机构,708个乡镇还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文件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并强调政策性金融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宽业务范围,进行中长期信贷投放,这是农村金融方面最大的亮点。”唐仁健说。

惠民生: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城乡差距不仅是居民收入的差距,更重要的体现在民生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所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除了在一次分配中增加劳动者收入之外,很重要的一条是通过各种办法来改善农村民生。”陈锡文分析。今年的“一号文件”在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差距上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农村民生领域亮点频现,改善农村民生将成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了5000元,达到5153元,实际增长幅度达到8.5%,实现了连续六年较高速度增长。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的民生新政策又涉及农村水电路气房、文化、教育、科技、社保等诸多方面。”陈锡文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上,“一号文件”明确,新农合保障水平、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均会提高,新农保试点将稳步推进,这预示着农村低保将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网正越编越密。

“‘家电下乡’之后,农民的用电总量明显增加,用电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现在的农村电网已经明显不适应农民的需求。”唐仁健说,“为了适应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也将抓紧实施,农网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安其居,乐其俗。”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农村安居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正在提速。今年“一号文件”又提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这为农民安居工程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和导向。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有效启动了农村市场,让农民得到实惠。“一号文件”明确,今年家电产品最高限价将大幅度提高,各省份可以在补贴范围内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国有农林场(区)职工也将享受补贴政策。补贴的品种增加了,受益的人群范围也更广。

促统筹:城镇化引导“农民变市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城镇化的发展偏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特大和超大城市的发展,忽视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二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比较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建设的美化,但是没有为农民真正转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陈锡文分析说,因此,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镇化推进要把握住两个重点:一是要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二是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

今年的“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这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现在拉着拉杆箱的农民跟当初扛着蛇皮袋进城的农民可不一样了。”唐仁健分析说,“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的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而我们又总体上或者在很多方面也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这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乃至中国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重大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镇化,特别是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唐仁健说,一要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包括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要把他们作为重点。今年一号文件明确: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一号文件还提到,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这意味着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将成为农民工的安家之所。三是要加强培训,“阳光工程”要尽可能覆盖他们,“一号文件”也提出加强农村新生劳动力的预备制的培训,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

“关于农民变市民的具体条件,今后还需要专门研究。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第一,农民工进城的就业年限。第二,有比较稳定的就业岗位。第三,有比较稳定的住处。如果符合这些条件转为当地的市民之后,他们应享有和当地市民同等的权利。”陈锡文说。

1月27日,几位农民正在阅读惠农特约商户资料。当日,农行云南省分行“心系三农,刷卡有礼”惠农活动在云南文山启动。新华社发(梁鑫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