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开放赋予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

2010-0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使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改革开放,实现了国家现代化;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改革开放,振兴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无论是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

义和实践意义。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已推进了30多年。3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大致走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教条主义的藩篱,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的改革作了思想的准备。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农村改革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结晶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这两种新体制的理论基础是“两权分离”说,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初步探索和思想准备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到大胆改革。以此为标志,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历史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60年伟大成就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称为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的发布和实施,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最重要的认识成果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走向深入。1987年10月召开党的十三大有两个突出贡献: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1988年9月,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到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谈话围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上对诸如社会主义本质、判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概括,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新一轮改革潮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也为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作了思想理论准备。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发,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作出的新贡献集中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郑重提出“邓小平理论”,作出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重要判断,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第二,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置于更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为排除各种干扰,澄清种种疑惑,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第三,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面有一系列创新,如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论断;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等。第四,把政治体制改革再次提到议事日程。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二是提出了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执政党建设新思路;三是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论断;四是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些新思想和新思路,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基础。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特别是提出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对于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十七大。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制度创新、特别是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这次会议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要点有四个:一是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二是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即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三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即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相适应;四是突出以人为本,即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值得关注的:一是把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二是把保障人权写入宪法。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要注重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全面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系统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概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号召全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改革开放的设计和实施,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是以人为本与统筹兼顾的原则不断推进。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我国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们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倍加珍惜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不顾条件变化和人类历史发展潮流,固守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僵化体制,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死胡同。同时,借改革之机,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走向资本主义,也是死路一条。这是我国改革的基本结论。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难以生存的,是不可能真正振兴的。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进行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事业,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进取、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难以想像的。这就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改革成败和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正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动员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参与,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要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顺利完成的。而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分步骤地积极推进,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改革搞不下去,建设也无从谈起,甚至连稳定的社会秩序也不会有。

改革的实施要遵循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我们改革之初,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具体改革方略是:先从比较容易推进并能较快取得成效的领域入手,即首先从农村改革入手,然后推进到城市改革,同时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然后推进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并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即自上而下,从小到大,从易到难。同时,考虑各方面的承受程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逐步推进。

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我国的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的,改革是途径和动力。我们所寻求的稳定,不是停滞的稳定,而是发展中的稳定,是为了获得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稳定环境。同时,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尽可能缩短新旧体制之间的过渡时期,把新旧体制转轨期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要运用法律手段巩固改革成果。邓小平说: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我们要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通过法律程序从制度上固定下来,使改革走入法制轨道。同时,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深化改革开放进行理论准备。

(执笔:王怀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