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考试结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生已经开始了为期四周的寒假生活。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在不少老师给学生留这个作文题的同时,家长也在琢磨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寒假过得更加有意义。不少家长首选还是又爱又恨的“报班”,其实,设计孩子的假期,要多花心思少花钱,不要迷信各种“班”。
有人在北京
与家长们切切的期望相比,那些“班”其实良莠不齐。由于教育部门明令禁止假期以各种形式进行补课,所以许多班,尤其是中小学课程补习班多数未经允许,或者没有相关教育资格。湖南省消费者委员会日前发布2010年第一号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谨慎选择假期培训机构,警惕“草台班子”骗钱。该警示提出一些假期培训存在五大问题:无证经营――许多培训机构没有相关的教育资格;打着“名校分校”、“名师执教”的旗号虚假宣传;成绩提高保证等承诺是无稽之谈;有些培训场所场地达不到起码的安全卫生标准;巧立名目乱收费;师资薄弱――有的培训机构随意聘人上课,根本没有实际教学经验。
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心理一旦被利用来赚钱,家长们还是需要认真思考对待。
设置寒暑假,本来是从教育规律出发,为了让孩子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有一段轻松、自由的时光,参加社会实践,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报班”的寒假生活方式,孩子们只能继续着“上课――回家”两点一线的生活,不能利用假期调适自己的学习状态。“报班”对孩子的成长究竟利大弊大?值得思考。其实,多数家长为孩子“报班”是本着“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态,多少有些“花钱则尽了心”的意味在里头,而这个班究竟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什么作用,自己心里也没底。
事实证明,如果学生长时间被要求学习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的内容,渐渐地会失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家长在设计孩子假期的时候,与其“报班”,不如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然后根据教育规律,给他们自主的选择,让他们有机会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唤醒他们的创新欲望与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