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孔子》:以素朴解构圣人

2010-02-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田 我有话说

在昭示着电影科技之未来的娱乐大片《阿凡达》余波未散时,走来一位千年文化圣人,不过这一东一西两部影片不具可比性,也就不必硬拿来比较:前者说着横空出世的新语言、新文化,后者说着古老的春秋礼乐;一个繁花似锦、一

个朴素无华。

作为传记片,《孔子》并不致力于完整的人物生平,而是节选了孔子51岁至老的时光。始于其政治巅峰――任鲁国大司徒与代国相,经堕三都被边缘化后,走上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之路,晚年以教育家身份回到鲁国。整体而言,影片制作精良把握得当,作为有史以来将孔子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既没出现解构主义式恶搞,也做到了为神圣主义祛魅。但是这“圣人”与“首次”,多少束缚了创作者的手脚,即使本着拉下神坛还为凡人,仍难免故事有些简单、人物欠些丰厚。

政治与教育,结构了影片前后两部分,从政治最辉煌到跌入谷底,然后以儒释道互补的想象设计了“子见老子”,完成了心灵转折开始周游列国,两段衔接顺畅。前半部的事件选取暗示了某种立场:孔子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在于其政治理想的乌托邦色彩或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影片主要表现了孔子与颜回、子路、子贡等的师徒关系,有些段落感人,比如子路怀揣孔子教诲,外正礼仪内正心灵,战死沙场时不忘将头盔戴好。有些段落则牵强,比如众徒分饮一碗马肉汤显示了传道的艰难,却没有显示他们为什么甘愿艰难地追随孔子;颜回水中捞书,且不论史实,其超现实画面的煽情与全片风格不符。

影片的语言设计颇为成功,以文白相间来适应现代观众,既有诸如意为“是”的“诺”,也有孔子以公山狃之道还治其身的幽默的“给个话儿吧”。有一处情节呼应简洁有效――以玉的符号对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做了凝练的呈现:当季恒子驱逐孔子时,差人送了一块玉?,?者,诀别也;当鲁国被齐大败他幡然悔悟而请回孔子时,差人送了一只玉环,环者,归还也。

影片通俗地诠释了孔子传诵于世的一些名句,比如放生祭祀的雌稚与陪葬的活人,说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遇南子是片中唯一个女性片段,面对周迅扮演的美艳又知己的卫国皇后的暧昧调情,孔子终是稳住阵脚,说出“好德如好色”。不过有些则是直抒而非由故事道来,如“仁、义、礼、智、信”,对于今天的年轻观众,难免落下教化之嫌。

130分钟的时长从80分钟后基本处于抒情状态,缺少戏剧冲突,乍看季桓子似乎构成了对立面,但慢慢消解归一,就像《梅兰芳》的紧凑仅在于新老对峙的前三分之一。而同为传记片,《莫扎特传》一以贯之的双线结构、对立视角确保了精彩;《甘地传》以主人公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架构了三部分冲突――于南非遭受种族歧视、回到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疏导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混战,确保了节奏。事实上,传记片在中国仍是个尚需努力的类型,何况大历史已为这一类型储存了丰富的资源。

在浮躁娱乐的时代氛围中,选择这样一个人物来描绘实属难得。演员为影片一大卖点,陈建斌的煞气,姚鲁的隐衷,周润发版的孔子颇有可爱处,会自嘲“丧家犬”性格,会老泪涕流把颜回抱在怀里,会在临行前夜摔倒在泥地上,迎着雨水孤独失意地大笑。多年的历练沉淀赋予了周润发今日的从容宽厚。除了大明星,还引来复出的天后王菲吟唱古雅的《幽兰操》,这些商业考量很好地平衡了非商业题材。

如何建立与现代观众的联系,寻找与当代观众对话的方式恐怕是《孔子》面临的最大挑战。比如片中孔子屡屡不顾人劝,在廷前叩首跪拜,行已不行之礼,难道欲求复兴的“礼”即如此?这与他为陪葬男童伸张生命的现代意识显得格格不入;再如夹谷之盟,传统地看,它展现了孔子的智勇才略,以一百农夫“诈”过五百兵夫,堪称诸葛亮“空城计”之鼻祖。但若宋国识破真相,后果将如何?如同经济学家郎咸平曾为几个古老的中国智慧“拨乱反正”一样,空城计玩的是小概率事件,但对小概率的依赖如果大行其道,势必造成文化中的侥幸和浮躁心态。故以现代眼光看,这一兵法圣典,待思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