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戏小品报春来

2010-02-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
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历时8天,于2月8日在京落幕。来自全国各地的79部小戏小品组台在京城三家剧院轮番上演,如朵朵报春花,为寒峭的京城带来了春意,并以其贴近生活的剧情、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质朴无华的表演,征服了首都观众,也赢得了首都戏剧专家的好评。这一群
众文化成果的最大规模集中展示,不仅为京城市民带来了节日的欢乐,也为群众文化的开展和专业及业余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小戏小品折射大千世界

小戏小品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其最大特点是生动鲜活,能迅速快捷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是活跃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群众性小戏小品创作十分活跃,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大地情深”小戏小品展演就是其创作成果的最大规模集中展示。

参加本次展演的79个小戏小品,内容涵盖新农村建设、农民工进城、民族团结、邻里关系、打拐行动、安居工程、计划生育、子女就业等,可谓折射大千世界,浓缩百味人生。如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的秧歌剧《农家乐》,展现了富裕后的农民满怀信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山东省莱芜市群艺馆的小品《暖水袋痒痒挠》,赞扬了子女支持老人再婚的文明风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文化局的小品《达西村的好日子》,赞颂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无微不至的关怀,歌颂了民族大团结;湖南岳阳群星艺术团的花鼓戏《今天有客来》,表现了与以往作品中不同的村官形象……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厚的群众基础,将生活中看似寻常的大事小情,浓缩成内涵深刻的舞台艺术作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艺创作的实践中,充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呼唤真情,抚慰人心,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不少作品演出多达上百场,深受人们喜爱。

小戏小品虽比不上大戏的投资与规模,但其社会影响力却是大戏所无法相比的。它可以由小分队送到最基层的村镇甚至是偏远住户,尤其是在经济不够发达的边远地区,小戏小品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在社区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小戏小品也深得城市居民的青睐。戏剧家曲润海由此指出,小有小的优势,小戏小品是戏剧艺术的“轻骑兵”,值得大力提倡和发展。

业余、专业携手提升艺术水准

小戏小品虽小,但艺术质量却很高,是本次展演的一大亮点。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新颖独到,令人耳目一新,而这又是专业及业余文艺工作者携手创作、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作品艺术水准的结果。

纵观此次展演,不少剧节目是业余群众文化工作者与专业戏剧工作者共同打造的。业余群众文化工作者拥有鲜活的生活素材,专业戏剧人士将之加工提高,使之成为高水准的艺术佳作。如湖南岳阳花鼓戏《今天有客来》、陕西省剧协的小品《老城根》、河南省鹤璧市文化局的豫剧《调查》、湖北省群艺馆的楚剧《推销奇遇》等,其编、导、演中都有专业戏剧人士参与,这些作品也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深圳市罗湖区文化馆的小品《守候》则展示了戏剧的探索性和现代性。四个现代青年学子,以在雨中捡到一个皮包为题,尝试编演为戏。他们通过三种演法,把戏剧特性中的假定性与剧情设置中的假定性融为一体,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拾金不昧有时反被诬陷的尴尬,艺术上也颇有想象力和震撼力。

各界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本次展演的另一大特点。参演节目的演职人员中既有公务员、军人、民警、教师、学生,又有企业职工、银行职员、社区居民、农村群众、基层文化馆站工作人员,也有专业文艺院团的退休职工,并有少量残疾人和外国人参演。他们中最大的70岁,最小的6岁,体现出全民参与的特点。戏剧评论家刘彦君说,这种参与,也使戏剧由“小众艺术”重新回到“大众艺术”中,这种普及将带来戏剧文化模式、娱乐结构以及日常生活方式、认同方式的改变。

保护传承“非遗”功不可没

参加本次展演的小戏共有十几个剧种,其中粤剧、临县道情、太原秧歌剧、绍兴滩簧等剧种,均入选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尤其是一些小剧种,此次以全新的内容重新演绎,传承、保护并发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专家的一致称道。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公布了两批1028项,加上扩展的共计1175项,并且公布了三批1480名传承人。而这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以前均由各地的文化馆、群艺馆来做。因为这些“非遗”多起于民间、养于民间、存于民间。存于民间的艺术是活着的艺术、动态艺术,是今天进行研究、教学、创作的母本,也是创作新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如本次参演的小戏,不少是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出新的,既不失母本的特点,又是新鲜的作品。如太原秧歌剧《农家乐》,不但展现了有别于祁太秧歌的太原秧歌,而且把朔州大秧歌的表演技艺化进来,丰富了太原秧歌,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戏剧家曲润海十分感慨地说,很多“非遗”剧种没有专业剧院团,也无法排演大戏,但在民间可以以小戏的方式存在并向前发展,因而基层、民间群众艺术活动中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功德无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