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年过,话语不曾休。比如今年,记者迎头就碰上了两个无法回答的问题:“长辈发红包,究竟是给到孩子参加工作还是结婚?”“论新一年的属性,到底是从大年初一还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算?”
春节,中华民族最隆重、最重视的节日马上就要到了,瞩目国中,大城小市,工厂乡村,已到处都是红灯笼、大福字
春节文化最重要的是精神价值
著名作家、国务院参事冯骥才: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春节文化也即“年文化”。年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它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的软实力。
著名作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年文化最重要的价值是它的精神价值,年文化里面所有民俗事项,包括民俗的物品,每一个物品的细节都有精神的含义。比如饺子、鞭炮、拜年都有深刻的含义,都是中华民族对风俗、吉瑞、健康、团结、和谐、辟邪、顺利、圆满……的企盼,一切一切的愿望都体现在生活中所有的民俗细节上。年文化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是与我们血液里刻骨铭心的记忆连在一起的。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星亮:春节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有四:春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春节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标志和象征;春节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文化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
对春节文化的再认识
王蒙:先要为春节正名,春节就是中华新年,这一点,英美和一些欧洲大国元首都是承认的,他们在向本国华裔族群祝贺春节时,从不说春节-springfestival,而是说祝贺中华新年-Chinesenewyear。只要看一看中国农村,看一看多少亿人的春运热潮,就知道了中国人的“年”是这一天,而公历的一月一日过去叫阳历年,是后来的东西。再找一找中国古典诗文上有关过年的描写吧,中国人的骨髓里,只有这一个大年!我们从来都是说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大年下等等,说明大年之名深入人心。为了不与现时已经被公认的新年磨擦,我建议今后将春节定名为“大年”。
冯骥才:春节有两个特点:第一,从腊月二十三中国人开始忙年,所有忙年都往家里忙,是从社会往家里忙,炖大肉也好,糊窗户也好,一直忙到三十,然后关着门过年。从初一以后开始出门拜年,先跟最近的人拜年,从近到远,一直到正月十五回到社会。整个规律是从社会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家庭是中心,这个中心体现中国人对生活深厚的感情,就是团圆、亲近的感觉,所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春运不是一个交通现象,实际上是年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特有的体现。每年8000万到1.2亿的人参与春运,在世界上哪儿有?第二,人们需要把年理想化。年的精神价值最重要的是它的理想化,平常吃不好穿不好,过年要把它过好,就是把现实尽量理想化,也尽量把理想的生活现实化,所以年是一个放大的生活,充满了美丽。我们年俗里面创造的一切形式,年画、灯笼、剪纸、布置等等,都是创造了这样一个理想化的氛围。
山东大学教授张士闪:春节是我国农业社会中以年度为周期的神圣起点,年节的进入与结束体现出神圣与世俗的二度转换,春节的神圣感是以多样化的生活叙事为支撑的。在传统社会的生活节奏中,人们一进腊月就要“忙年”,逐渐进入一个特殊的神圣时段,直到二月二“龙抬头”之时,才重又回到正常生活的轨道上来。“节”不仅是一种间断,也是一种生活节奏的调节和精神状态的调整。多彩的年节是人们对生存状态的一种调整和适应,体现出中国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气候节律的和谐共振。
春节应当怎么过
王蒙:我建议把春节变成中国的一个传统戏曲节。我有个习惯,一过春节就听两出戏,《三岔口》、《恶虎村》、《武家坡》、《小女婿》、《陈妙常》、《杨乃武与小白菜》等都是过年听戏的记录。把听戏与放假、拜年、包饺子、放鞭炮结合起来,感觉特别良好。
近年来,每到年前,中央领导都会在中南海怀仁堂观赏戏曲演出,媒体也都作了充分的报道。老百姓看了,也会分享这种快乐的吧。如果把这个观赏戏曲变成全民活动,多么好!条件不同,这样的戏曲迎春,也要不拘一格,可以是正规的剧场演出,可以是茶馆餐厅里的助兴,可以是卡拉ok,可以是票友玩一把,可以是业余比赛,可以是电视戏曲展演,可以是戏曲名角下乡下基层等等。
其实旧中国每逢春节,各商店都歇业5天至15天,各商店紧闭门户,窗子上上着木板,店铺内是敲锣打鼓,戏声嘹亮。生旦净末丑千啼百啭,有传统,有气氛,有乐儿也。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节日氛围首先是由家庭做起的。如果说家庭的节日气氛是春节的“内”,那么庙会游园则是春节的“外”,两者合起来,或许便有了完整的春节。目前春节游园的水平还是不高的,应该到传统里去为庙会游园寻找好的补充营养:一要增加庙会的文化成分,应该有书摊。二要有各种“会”,就是各种民间的社团表演,还应邀请有着纯民间、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人到各庙会上轮流表演。三要把已经绝迹的或者失传了的老玩艺儿、老食品尽量找回来,我做过调查,大概50年之内,我们的小吃已经丧失了65%以上。四是要增加群众性的表演。我有一次去景山去看,那里竟然有100多个合唱团,唱苏联歌的,唱民歌的,唱西洋歌的,真有唱得好的,把他们请进来,那庙会一下子就起来了。群众性的表演有很多都特高级,像街舞、滑旱冰、骑自行车的等等。另外还把诗歌界、书法界、朗诵界请进来,都有很好的节目。五是现在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特多,过节统统都开门,办各有特色的高水平展览,一下子就能增加好几百个去处,肯定能受到欢迎,因为现在据我所知,群众里面热爱学习的人特别多。
关于现代春节的多元化观念
中国作协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张抗抗:在现代社会,我们这个春节对更多的人来说,已经成为一个欢乐祥和的长假,春节文化的外延扩大、延伸了。就是说中国的春节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春节的文化基础上,又增加了现代社会的娱乐、休闲等各方面内容。过年期间,和家人团聚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但也有很多人“避节”,为躲避春节繁琐的各种礼仪到国外旅行也成为一种时尚。当然春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还有社区的春联、楹联、门联、扭秧歌、舞龙灯、庙会、花市、灯市、烟花爆竹、书画,包括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会、欣赏戏曲,甚至还有些人一年劳累,在家里能够有一周读书休息,所以当今春节的方式是很多样的。
我们现在各个年龄段的中国人都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节,春节已经不是完全传统意义上的春节,这是当代春节在我们社会大背景下必然产生的一个变化。我们不能绝对按照传统春节的标准去要求所有人,比如要求80后、90后与年长的人用同样的方式去过年。这个变化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切实来研究春节文化的一些变化。
王蒙:我还希望咱们的很多节日,尤其是春节,能够有一些慈善活动,救济活动,不管用什么方式。就是在旧社会,每年到快过年的时候北京这儿也到处是舍粥的。当然现在,我估计舍粥差一点了,而且技术问题也解决不了,煮饺子也容易烂,咱们改成锅贴也行,蒸饺也行。因为我在美国看到过,在华盛顿,复活节的时候,一辆大汽车开来了,上面一盒一盒的全部是火鸡,然后有人来领,什么手续都不要,因为不困难的人是不会来领的。比如咱们这儿蒸饺,汽车一来,我抢着去那儿排队非领不可,这个可能性也不大,大多数人还是自觉的,来领的肯定他是有困难的。而这个施舍活动、慈善活动,也可以稍微改善一下弱势群众的心情,有利于和谐社会。
记者:王蒙先生提出的这个“春节期间应开展慈善活动,让穷人过个好年”的倡议,得到各方面很热烈的赞同,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等单位已经响应,正在联系民政部门安排落实之中。
春节将至,虎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京城市场虎气升腾,千百种各色虎形饰品、虎形礼物等春节年货将节日市场装饰一新。
新华社记者汪永基摄
2月6日,平遥古城12岁的张枭瑞(左)在为平遥居民书写春联。
新华社记者燕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