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过去才一年多时间,曾经满目疮痍、残垣断壁的灾区,如今呈现出浴火重生的崭新气象。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创举,谱写了新中国发展史上的绚丽华章,创造了全人类救灾史上的罕见奇迹。
震后24天,党中央果断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决策。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充分展示了我们党总揽全局的高超政治智慧,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沉着冷静的成熟执政经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化危为机的强大执政能力。
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是创造奇迹的制胜法宝;灾区群众的自强不息是创造奇迹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创造奇迹的根本保障。
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仅一年多时间。当我们把目光重新聚焦到当时遭受重创的地震灾区――曾经的残垣断壁、曾经的塌桥断路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在眼前的是浴火重生的崭新景象。依靠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依靠祖国大家庭的八方支援,依靠灾区人民的不屈奋斗,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举世惊叹的巨大成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罕见奇迹,谱写了新中国发展史上的绚丽华章!
一、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是创造奇迹的制胜法宝
灾后重建奇迹充分证明:对口支援是我们党践行执政为民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决策。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波及数十万平方公里,摧毁数百万间房屋,让数千万群众顿失家园……怎样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重建美好家园,成为考量我们党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大课题。震后24天,党中央就果断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决策,紧接着国务院出台《汶川地震灾害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决定举全国之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在重建工作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方针,优先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把恢复重建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相关省市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力以赴投入对口支援,把党中央对灾区的关怀体现到夜以继日的援建行动之中。一年多来,120多万户农村居民和17万户城镇居民搬进了永久性住房,100多个重灾乡镇变成了美丽的田园小镇,95%以上的灾区学生告别了板房学校。事实证明,对口支援是使灾区迅速走出困境的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对口支援决策,是党中央基于对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的充分利用,是基于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准确把握而作出的英明决策。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充分实践了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灾后重建奇迹充分证明:对口支援是展示应对重大危机能力、体现驾驭复杂局面水平的科学决策。“5・12”汶川特大地震是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自然灾害,赈灾难度之大、需救济人数之多、重建工作之浩繁,世所未见。党中央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抗震救灾,果断作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确定原则目标,强调因地制宜,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帮扶关系,援建省市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积极创新创造,为灾后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年多来,地震灾区秩序井然、社会稳定,灾区群众安居安定安稳安心。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开工率达到93.8%,完成投资5700多亿元,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3105个对口支持项目有一半已经竣工,完成投资近700亿元。因灾受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几乎已全面恢复生产。目前,四川已经开工建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里程均超过已通车里程。在对口援建工作中,创造了城乡联建住房、飞地工业园、特色产业园、村镇统一规划集中居住模式、智力援建、交钥匙工程、旁站式审计等“自选动作”。事实证明,对口支援为应对特大自然灾害探索出了一条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路子。对口支援决策,是党中央基于地震灾情的严重性和灾后重建任务的艰巨性,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英明决策。它充分展示了我们党总揽全局的高超政治智慧,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沉着冷静的执政经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化危为机的强大执政能力。
灾后重建奇迹充分证明:对口支援是追求共同富裕理想、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战略决策。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5・12”汶川特大地震,不仅使地震灾区山河破碎,更为严重的是使地震灾区的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直接影响着灾区发展的进程。对口支援,不仅没有让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一蹶不振,而且使四川提出的“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灾后重建总体目标正迅速成为现实。地震灾区不但没有因灾导致贫困和落后,对口支援反而使灾区实现了跨越发展。以受灾面积最大的阿坝州为例,2007年全州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05亿元和8.7亿元,2008年受灾后作为当地支柱的生态旅游、水电工业、绿色农业几乎全面瘫痪,2009年全州主要经济指标已经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如果没有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对口支援加快了灾区重建步伐,同时还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民族大团结。事实证明,对口支援为我们创造了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典型、最成功、最现实的范例。对口支援决策,是党中央基于贯彻“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和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凝聚力而作出的英明决策。它充分昭示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充分揭示了我们党善于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能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思维。
二、灾区群众的自强不息是创造奇迹的不竭动力
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理念,充分激发了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昂扬热情。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斗争的核心所在,科学发展观是开展灾后重建的基本遵循。无论是支援方还是受援方,始终把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理念贯穿到灾后重建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项目之中。
在开展灾后重建中,坚持把保障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优先抓民生项目重建,加紧抓城镇重建,突出抓配套设施重建,同时加快产业重建、文化重建和生态重建。在开展灾后重建中,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一切让灾区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充分考虑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切实优化城乡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不拘一格创新援建方式。如今矗立在滔滔岷江河畔的汶川体育馆,为让老百姓满意,先后搞了12套设计方案才动工兴建。对每一个重建项目强化规范管理,推进阳光重建,努力让每一个项目成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丰碑。援建既着眼灾区“原地起立”,又努力促进灾区“发展起跳”。在整个对口援建工作中,不仅为灾区带去资金和项目,同时加大人才培养、产业培育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时间里,通过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和支医、支教、支农等办法,为灾区培养医疗卫生、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技术人员4万多人,充分发挥了灾区干部群众的能动性,切实增强了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正是因为在灾后重建中始终践行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灾后重建之首,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灾后重建的准绳,使灾区群众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激发,他们从受灾群众变成灾后重建的生力军,成为创造灾后重建奇迹的主要力量。
深切关怀、举国援助的氛围,极大增强了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决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口支援是中国救灾史上的创举。在灾后重建中,我们党始终是领导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主心骨。地震废墟上胡锦涛总书记“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庄严宣言,党中央“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灾后重建工作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深入灾区一线视察指导工作,成为灾区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撑,不断鼓舞和鞭策着灾区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灾后重建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无私援助是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强依靠。面对对口支援重任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各对口支援省市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决策,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的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始终与灾区人民共克时艰,山东、江西、广东等省市的多名援建人员在对口支援这块特殊的战场上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党中央对灾区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无私奉献,激励着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擦干眼泪,从废墟上顽强地站立起来,与援建者一起,携手重建新家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些出自灾区干部群众之手的标语,成为灾区人民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精神风貌的生动展现,成为灾区人民对重建家园充满必胜信念的真实写照。
惠民为先、富民为要的指向,全面焕发了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主动性创造性。一个热爱人民的政府是最有力量的政府,一个既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又尊重科学的政党才有能力领导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昌盛。在灾后重建中坚持惠民为先,绝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始终为群众雪中送炭,注意给广大灾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通过对口支援、劳务输出、以工代赈、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渠道,帮助157.5万因灾失业失地人员实现再就业。在灾后重建中坚持富民为要,绝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通过产业援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激发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信心,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对口支援省市规划建设了18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组织近千家企业到灾区考察,为灾区引进协议资金500多亿元。在广袤的灾后重建战场上,一项项惠民富民举措充分焕发了灾区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极大激发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充分调动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动了灾区人民恢复生产生活、加快建设美好新家园的豪迈进程。2009年,四川6个重灾市州的经济发展速度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创造奇迹的根本保障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灾后重建奇迹提供了坚强支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势。面对世所罕见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短时间内集中了19个省市数十万的人力、数百亿的财力、无以计数的物力,对口支援灾区恢复重建,这在当今世界,除了中国,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能有这样的动员能力和执行能力。灾后重建奇迹,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充分展现了中国政府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体制效率和组织优势。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的灾后重建奇迹,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回应了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形色色的质疑,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提供了一份辉煌成功的蓝本。许多国外学者由衷地赞叹:“中国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灾后重建奇迹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符合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具有有力、灵活的宏观调控能
力,可以通过引导资源配置、生产要素流向等控制经济发展的走向,能够举全国之力办大事。灾后重建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为基础,就难以迅速调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作支撑,也就不可能顺利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更不可能产生举世震惊的奇迹。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98%的房屋在地震中倒塌,而重建后的鹿鸣荷畔,“别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翠竹绿树互为点缀。淳朴的鹿坪村村民高玉华在“小崔会客室”通过算账自豪地说:“灾后重建,让我们的发展起码提前了二十年!”这种喜悦感在灾区广大群众中普遍存在,大家都感到国家的雄厚实力为老百姓撑起了腰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灾后重建奇迹树立了坚定信念。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社会的先进文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灾后重建作为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不能凝聚各方力量,如果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没有全社会的巨大支援,如果没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就没有灾后重建奇迹的出现。灾后重建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深入人心。灾后重建出了“精品”,出了“精英”,还出了“精神”,灾后重建过程形成的独特灾区文化,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成为激励灾区人民攻坚破难顽强奋进的强大精神武器,也成为激励全国人民自强不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执笔:王素、胡卫东、郭丹、涂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