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简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2010-0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建军 鞠方 我有话说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经济领域的相关指标,以促成微观经济实体发生明显变化,最终实现预期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相应的金融政策或货币工具作用于客观经济活动的传导途径和作用机理,是货币政策得以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综观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文

献,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大流派:第一,旨在分析汇率、利率变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该观点强调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主要包括汇率渠道、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等;第二,强调银行信贷和企业自身资产负债表的信贷渠道,主要通过对企业融资、银行信贷以及居民家庭收入状况及其特征的分析,研究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

纵观我国经济政策的进程,我国的货币调控政策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1、直接调控的货币政策(1984-1993)。这一时期,全国的货币调控主要以央行的直接调控为主,货币调控工具主要为利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断加强对信贷规模和再贷款额度的控制。2、直接调控为主、间接调控为辅的货币政策(1994-l997)。这一时期,央行的货币调控手段主要为信贷计划,其次为利率工具,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常用的货币调控工具在这一时期几乎不被采用。3、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1998-2003)。这一期间,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采用资产负债比例取代贷款规模限额,在调控工具上,注重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等,以强化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4、间接调控政策的确立阶段(2004年以来)。2004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化措施,对信贷资金的过快增长进行了“微调”,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以信贷传导为主,汇率、利率等传导途径为补充,宏观的货币调控政策基本确立。

货币政策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作传导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传导一般通过以下机制进行: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将这一货币政策注入到实体经济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环节,然后再将实体经济各环节的影响反馈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影响他们的投资与消费决策,最终影响社会总产出。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是否能够达到影响实体经济的政策效果,关键取决于金融市场传导机制的灵活性与畅通性,以此为标准来考察我国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看到尚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金融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效性问题。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转向市场化,但受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刚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难以胜任货币政策传导的这种市场化需求,从而使得新的市场渠道不能将货币政策顺畅传导;其次,基层金融机构信贷权限上收,使得基层机构的货币政策传导力不足,对农村信用社而言,这种货币政策的传导力更加缺失,进而导致经济实体无法接受新的货币金融政策;最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失衡,而且银行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评比门槛较高,这直接导致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不易获得贷款,使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趋于狭窄。

第二,中央银行本身的传导功能不足,国家宏观货币政策难以全面落实和体现。基层人民银行作为货币政策执行者在货币政策传导时只能采用“窗口指导”的方式进行,其货币政策传导权限明显不足,因此基层人民银行在信贷投向上畏首畏脚,他们考虑更多的是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对农村的信贷积极性不高,对中小企业的放贷也明显不足,这从整体上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力。

第三,微观经济主体对宏观货币政策的不敏感削弱了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从企业角度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国有企业体制僵化,利益机制对它们难以发挥调节作用;从居民这一微观主体看,由于我国的住房制度、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我国居民具有较强的储蓄倾向,而投资不活跃,这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功能发挥;另外,社会信用环境不佳,部分地方的产业政策与国家货币政策的不相适应性、金融贷款担保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和传导力下降。

针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存在的不完善之处,笔者认为应努力做到以下方面:第一,充分发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货币政策效能,结合金融总量和经济总量,扩大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和县支行的再贷款规模;另一方面要根据金融经济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地域性金融货币政策,增强基层人民银行对区域经济货币政策传导的实效性。

第二,不断促进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商业银行和企业是对国家货币政策做出积极反应的最直接经济主体,所以加强对两市场经济主体的市场化改革是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最直接手段。一方面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并逐步建立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运作体系,并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另一方面加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加快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但是商业银行之间发展不均衡,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的信贷等业务基本呈垄断之势,市场竞争不充分。针对此,应大力发展运作灵活、业务效率高的非国有中小银行。

第四,建立并规范全国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金融市场。一般而言,金融市场由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银行信贷市场和外汇市场组成。只有各市场彼此融通、相互开放,央行所制定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通过汇率、利率、信贷、非货币性资产价格等工具传递到金融市场和经济实体中去。

第五,通过市场化手段,不断提高货币工具的配置效能。首先建立以再贴现率为调控手段的市场化利率体制;其次强化货币、信贷的有机结合,促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与畅通;再次要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信贷支持,防止金融贷款向国有企业和强势行业的过度集中。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