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追忆中学那段峥嵘岁月

2010-0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郭永福 我有话说

我于1953年秋至1959年夏在福建省安溪县第一中学上学。

安溪盛产铁观音茶叶,长期为国家级贫困县。学校在县城有千年历史的文庙里。学校虽处贫困山区,办学条件差,却始终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努力促进学生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

学校有一支敬业爱生的教师队伍。老师很勤奋,备课很认真。很多老师上课都不用看教案,也没有戴手表,讲完最后一句话,下课的铃声就响了。老校长廖祖烈1947年就到一中任教,教过我们高中的数学。他很有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教学艺术,把数学教材都吃透了,因此课讲得深入浅出。数学是要求清楚的。由于他讲得清楚―――前提清楚、推理清楚、结论清楚,因此学生学得好,负担还不重。他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现虽已耄耋之年,仍然在关注着学校的发展。

学校不仅教学工作抓得很紧,成绩斐然,而且品德教育、体育、文娱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也卓有成效,形成了“勤实严毅”的良好校风。

天刚蒙蒙亮,同学们就光着脚,在操场上晨练,酷暑寒冬都是如此。学校对面的笔架山见证了同学们为争取体育“劳卫制”达标而挥洒的汗水。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篮球场更是热闹非凡,校长、体育老师和学生中的篮球高手经常在这里赛球,吸引了很多师生的参与和观看。

学校定期举办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王鼎南是科班出身的音乐老师,他到校任教后,创作歌曲,组织合唱团、国乐队,搞演出,把学校的文娱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当时我也滥竽充数,拉二胡。音乐课不仅教唱歌,还教识谱。我因为识谱,在安徽凤阳教育部“五七干校”劳动时,担任过附近小学音乐课的代课老师,还帮助生产队组织文艺宣传队,教他们唱了好多歌。文艺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而且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让大家懂得什么是美,如何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学校前面有一条溪叫蓝溪,溪边有一大片沙滩。上高中后,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组织师生把沙滩垫高,铺上泥土,种花生。那一年花生长势很好,整个沙滩绿油油一片。

我在小学就喜欢写作,进入初中后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写些东西。当时,学校定期举办征文比赛。初二时,我的命题作文《记一次主题班会》获初二、初三年段第一名。高一时,我创作的反映初中班级生活的多幕话剧《光荣的称号》,获全校征文特别奖。

中学的几位语文老师对我影响都很大。初二的语文老师汤文华是位老夫子,戴一付深度眼镜,饱学诗书,作文批语很有文采。他一再强调作文要短些短些再短些。生物老师苏和盛曾带同学中的文学爱好者到农村采风,搞创作。高二时正值“反右派”,语文老师张泽芳晚上挨批斗,白天还得强忍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为我们上课。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作文,他悄悄把我叫到同学看不到的地方,告诉我文章应怎样修改,把主人公刻画得更丰满。有一次,我为歌曲《你是灯塔》另填了一首词,语文老师杨炳照就批道:“不要模仿,要创新。”上高三后,我在出黑板报、编校刊遇到困难时,经常请教语文老师郑远帆,与他切磋写作问题。

我从初二至高三毕业,担任学校团总支宣传委员。当时学校领导很放手,编团讯,出校报、墙报都让同学自己搞。

1956年,学校成立了文学社,出版了文艺刊物―――《初芒》,意为初露锋芒。当时学校的文学爱好者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扬文字,“初芒”这样的刊名自然最能表达大家的心声。后来我们编了一份校报―――《战斗报》。报纸有人民日报那么大,每期4版。办报条件十分简陋,全部靠刻蜡板,一期报纸得刻8张蜡纸,油印8次,然后拼起来。

编团讯,出墙报、黑板报、校报,要求都是很高的。首先,内容要充实,标题要醒目,对同学有吸引力,大家愿意看;第二,文章要简短,同学有时间看;第三,版面设计要美观大方,字要工整漂亮,看起来舒服;第四,工作要特别细心。刻蜡板注意力要集中,不能有错别字,否则改起来很麻烦。

中学的学习生活使我们不仅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学会了做人,而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则锻炼了我们的写作、采编、组织、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了敢想、敢干、敢创新的精神。这些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有很多东西不是从课堂上就能学到的。在学校,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既要读书,又要实践,在干中学,增长才干。很多同学就是经过学校的精心培育,走出大山,甚至走出国门,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的。

高中毕业后,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教育部,一辈子基本上都是搞文字工作,这得益于在学校受到的锻炼。

中学阶段是最具想象力,最富创造力,充满了对未知的广阔世界的好奇心的人生阶段。这样的想象力,思维的广阔,独特与批判性,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自由创造的人所必须的思维品质和精神素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语\)。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品质和素质在母校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引导和培育,从而影响了我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我认为,一所地处贫困山区的学校,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我至今还特别怀念中学那段峥嵘岁月。

郭永福:1986年至2000年任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2000年至今任学会常务副会长,编审。著作有:《靠科学才有希望》、《教育学会工作研究》。安溪一中1959年高中毕业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