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最牛班级”的诞生不合时宜

2010-02-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柳岳 我有话说

近日,华东师大某附中2010届1班成为家喻户晓、名声大噪的“最牛班级”。据报道,该班54名学生,31名获清华大学保送资格,15名获北京大学保送资格,余下8名分获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的保送资格。这样的“最牛班级”,惹来众多羡慕和质疑。

在羡慕和质疑中,我们不妨冷静分析一番。报道称,这些学生都是多面手而并非“

竞赛”机器,良好的环境和脚踏实地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然而,在保送原因一栏中却赫然写着:学科竞赛或者创新大赛获奖。感慨之余,我们不难发现“最牛班级”所在的学校是上海市重点中学,是经教育部批准,具有高中理科实验班办学资格的全国四所中学之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在生源上,该校具有最先录用权,层层筛选,选录成绩最好的学生;它甚至能面向全国招生,从各地将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网罗“门下”,占有得天独厚的客观优势。试想,最好的老师在最好的学校教着成绩最好的学生,想不“牛”都难。

地区和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已是不争的事实。“最牛班级”的轰动效应,触动了大众教育的痛处。上海、北京等城市重点中学的好学生,自小就占有丰富的资源,视野、知识、才艺等远非边远地区学子可比。他们有与生俱来的优势,读个名校,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如若边远山区学子能入名校,或许将会改变他们一生。相比之下,“最牛班级”不过是烈火烹油,远不如雪中送炭来得实在、实惠。在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前提下,“保送资格”不妨多向弱势地区、弱势群体倾斜,或可达到竞争各方心理感受上的平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乃教育之本。“最牛班级”现象把这种升学教育当作教育终极目标而津津乐道、沾沾自喜。若教育也急功近利,沾染功利色彩,那么教育的均衡发展将永远成为一个神话。2009年,教育部出台《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不准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重点班、实验班、特长班、培优班等。教育部相关领导也提出要将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看来,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最牛班级”的诞生有点不合时宜。

客观来看,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化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在同一地区、同一城市相对容易些。从“最牛班级”不难看出,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困难不仅在于人员、资金等的配备,更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因此,我们更应注重正确教育理念的宣传,真正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