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秋(1909―1985)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和历史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兼资文武”、“严于律己”有浓厚书卷气的学者型高级领导干部。在其诞辰百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其口述、由王俊义教授整理
其一,《回忆录》翔实记述了郭影秋带有传奇色彩的独特人生经历。郭影秋虽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但靠个人的奋斗和师友的周济,却成为旧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青年时代就追求进步、探索真理,终于走上革命道路,曾从事过党的地下斗争,经受过国民党反动派狱中的考验,抗日战争初期又利用有利时机,在李宗仁领导的国民党第五战区做上层统战工作。徐州沦陷后,他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并深入虎穴,成功地改造了土匪武装,还是湖西(微山湖)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此后又在耸人听闻的“湖西肃托事件”中被诬指为“托派”险遭枪杀。解放战争期间,他任刘邓大军1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为解放大西南身先士卒。全国解放之初,先后担任川南行署副主任和云南省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为边疆民族地区开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57年之后,他又主动辞去省长职务,自告奋勇到高教工作,先后担任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名誉校长等职务。“文革”中,因遭受打击,造成终身残疾。粉碎“四人帮”后,他又和成仿吾一起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恢复与重建而忘我工作。晚年,在与病魔斗争中,积极推动清史研究和清史编纂工作,并以坚强的毅力,口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总之,这位在党、政、军、文教各个领域中奋斗半个世纪的老人的活动与传奇经历,在《回忆录》中都有记述。读后深思,仍使人兴趣盎然,回味无穷。
其二,《回忆录》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难得的、有独特价值的宝贵史料。如书中对“湖西肃托”事件的起因、发展、危害及彻底平反全过程中,郭影秋与潘复生的矛盾,他与黄敬的长谈、亲聆刘少奇的教诲,都可补党史的阙失。还有万隆会议前后,郭影秋接待路过云南的周恩来总理时,对周总理处理国事、待人接物的情操与魅力的回忆颇使人感到亲切温馨,从一个侧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再有,“文革”期间,中国人民大学莫名其妙地被突然撤销,其原因何在?撤销后的师资力量何以能成建制的保存?该校又是如何恢复重建?对于这些久存人心的疑团,郭影秋以当事人的身份,一一作了详细记述,说明了问题的实质。另如,“文革”初期不少事情的内幕和真相,诸如邓拓之死、北京大学及各高校工作组的委派,中央高层在工作组问题上的分歧,康生、陈伯达在工作组问题上耍的两面派伎俩,以及康生对郭影秋先施之以拉拢引诱、后施之以打击陷害的丑恶嘴脸,《回忆录》都为人们作了真实的解说。
其三,《回忆录》还对郭影秋从事清史研究、推动清史编纂事业的贡献作了恰如其分的回顾和记述。郭影秋自幼年起,即发奋读书,因而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此后,无论在革命战争,还是和平年代,工作之余,更是孜孜不倦地攻读史籍。特别是从事高校领导工作后,既为本课生讲课,又带研究生,还不舍昼夜,争分夺秒地埋头研究,写有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李定国纪年》,及文采飞扬的《郭影秋诗选》,被公认为是一位学者型高级领导干部。惟其如此,1965年秋,他曾被任命为拟成立的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文革”后期,郭影秋在病床上呕心沥血地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先是组建了清史研究小组,而后又成立清史研究所,制定清史研究规划,组织和培养清史研究队伍,为进一步编纂大型《清史》默默无闻地做着各种准备工作。正如戴逸教授所说:“郭影秋同志坚持搞清史,他对清史编纂功不可没。”应该说郭影秋同志既是人大清史所的奠基人,又是清史编纂事业的开拓者。当前,正在集全国清史学界之力编纂大型《清史》之际,学者们无疑亦可从《回忆录》中汲取必要的营养。
其四,《回忆录》不溢美,不掩过,真正起到了信史的作用。本书整理者王俊义教授遵循郭影秋临终教诲:“回忆录的整理一定要实事求是,既不要溢美,也不要掩过”。通读全书,《回忆录》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略举两例,以见一斑。郭影秋在揭露康生对他先施之以拉拢引诱时,并没有一开始就骂康生是坏人,而是说他对康有好感,并尊称其为“康老”。此后,联想到康生“文革”中的一系列倒行逆施,才“清楚认识到,他(康生)确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两面派,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奸大恶。”再如,郭影秋在川南工作时,剿匪征粮未完成任务,受到邓小平严厉批评。对此,郭并没有文过饰非,而是说开始时自己未想通,之后按邓的要求,圆满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