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非凡成就。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的“成绩单”。温总理同时指出: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要增强忧患意识
,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如何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为此,代表委员们作了深入解读。“艰辛成就伟业,奋斗创造辉煌。”人们都深信,明年3月5日,中国将向世人再次展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巩固扩大传统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巩固扩大传统消费,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训、养老、家庭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解读】临沂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少军代表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最根本是要靠拉动消费。这就要从宏观把握大局,巩固扩大传统消费,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努力拓展消费空间,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途径保障和推动,才能全面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一,多渠道、多领域、多环节采取措施,努力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消费能力;二,完善和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居民预期风险和预期支出,增加居民即期消费,提高居民即期消费需求;三,加快城镇化进程,整体提升城乡消费层次。这需要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逐步将基本医疗保险和三条基本保障线覆盖到进城农民工,同时要继续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着力抓好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四,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清理限制性消费政策,促进各个领域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
与此同时,必须坚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快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完善商业服务网络,营造安全、便捷、舒适的消费环境。(本报记者邢兆远采写整理)
把“蛋糕”做大把“蛋糕”分好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解读】江苏省石油勘探局局长、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总经理朱平代表
“做大”和“分好”蛋糕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而且能更充分地调动社会各界又好又快搞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两者相互促进,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表明党和政府正努力构建科学的收入分配观。
首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谋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等等,促进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得更大。
其次要准确把握社会结构发生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趋势。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收入水平的社会群体,其收入来源往往不一样。对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对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影响,要进行跟踪调查和严谨分析。要规范各类人员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政策,使收入分配制度的设计和制订更具针对性,更能兼顾公平与效率。
最后,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统筹协调、循序渐进、平稳推进。(本报记者张国圣采访整理)
8.7%的增长极不平凡
8%预期目标好字当头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并着重说明“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委员
去年实现8.7%的增长极不平凡,今年的目标仍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这也是自2005年以来,我国连续第六年提出8%的增长目标了,但是今年的“8%”不同寻常――在前四年提出8%,主要含义是在经济加速增长中“防过热”、“防大起”;去年提出8%,主要含义是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保增长”、“防大落”;而今年提出8%,主要含义是“调结构”、“转方式”,即主要是切实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来,保证经济社会向“好”发展。
8%左右不是一个固定的数,而是一个中国经济的适度增长区间,即在8%-10%。这种划分对宏观调控的政策含义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8%时,就要实行适度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而当实际经济增长率高出10%时,就要实行适度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否则将会产生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通胀的压力,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当实际经济增长率处于8%-10%的区间时,就实行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报记者张玉玲采访整理)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杨宗友摄兴办一流教育
培养一流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
【解读】云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崇敏代表
教育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出,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推进教育改革,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五个方面的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这得益于改革,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今后,如何使教育事业继续发展,还是要靠改革,要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启动和实施,系统、全面地推进教育改革,更加关注人、关注分配、关注公正。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教育资源实现均衡配置,才可以使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配置包括老师、基础教育设施和教育惠民政策等。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强化职业教育,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这让我们对未来的教育更加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的教育制度正向着培养全面人才的方向迈进。
一流的教育和一流的人才,这是建设一流国家的基础。教育事关人民福祉,“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因此,发展教育,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使命,又是每一名校长和老师的使命。(本报记者靳晓燕采访整理)
建低碳排放产业体系打好节能减排持久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解读】民建中央委员,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明委员
节能减排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长期战略,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是强调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抓好重点,集中优势力量首先攻克一些难点问题、解决一些首要矛盾,而这些难点,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建设等。
当前,我国所讲的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应该至少有三方面含义:首先,加快建设风能、太阳能、光电等绿色清洁的新能源产业,其次,对传统产业进行低碳化升级改造,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最后,在低碳改造过程中,发现并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低碳消费模式的建设,首先要培养低碳环保的全民意识,使广大群众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选择趋向于低碳化,构筑“全民低碳”的坚强心理基础;同时,产品设计生产要把低碳作为必须达到的标准之一,符合低碳节约的能源供给模式;最后,政府应出台政策措施,对低碳企业和低碳产品适度倾斜、给予扶持,帮助其成功进入市场。(本报记者王斯敏采访整理)
遏制房价过快增长势头满足人民住房基本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解读】民进中央常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委员
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影响到了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民生的改善,而且从房地产本身的发展讲,房价过快上涨,并没有将房地产做大,因为有大量的中低收入者被拦在大门之外。实际上,房价过快上涨,最终将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发展。
近年来,政府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力度,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每年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支出,包括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的比重都是大幅度增加的。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要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反映了政府保障民生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抑制投机性购房会不会影响到房地产的发展呢?我认为不会。我国城市居民每年自住住宅的新增需求高达11.25亿平方米,再加上合理的奢侈性购房和适度的投资性购房,总需求将超过13亿平方米,远远超过了2009年约8亿平方米的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因此,抑制投机性购房不但不会削弱房地产的需求,反而会让更多有需求的老百姓买得起房,促使房地产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本报记者李金桀采访整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解读】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委员
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的清醒论断,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期待。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在一定时期对经济发展与民主进步的关系认识不够,使得民主制度建设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未达到完全同步。这说明,我们必须对民主问题高度重视,民主制度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任务还很艰巨。
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一是要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二是要加快社会的整合力度,引导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使社会本身的
治理功能得以有效发挥;三是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的监督作用,如能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既可以起到强化监督的作用,规范权力的合法运行,又可以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满足民众的表达权和参与权;四是要更加重视从具体细节入手,我们已往对民主的强调相对忽视了细节的具体作用,而不从具体细节入手,民主很难真正实现,因此,希望政府能在重视细节方面有更大作为,更大突破。
(本报记者肖国忠采访整理)
让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解读】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文显代表
政府工作报告把这句话作为今年第八项工作的结语,既明确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基调又突出了政府工作的根本职能。
这首先是一个庄严的宣言。在经历了经济发展的巨大跨越后,我们向世界宣告,我们的经济是民生的经济、我们的政治是民生的政治、我们的政府是民生的政府、我们的工作是民生的工作。这个宣言是十六大尤其是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的根本体现。
我们知道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的含义,但“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却是首次被提及。“尊严”二字涵盖了百姓的自由、人格、体面和平等,也体现了人和人之间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和谐,这里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转变,既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又有经济增长目标的转变。我们曾经把GDP作为硬指
标和政绩观来衡量发展成果,但现在,我们强调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把它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需要各级政府付诸真正的努力,通过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把反腐倡廉摆在重要位置,用实际行动维护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展示的人民政府的根本形象。(本报记者曾毅采访整理)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支撑经济可持续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
【解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淑洁代表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巩固已有成果、夯实未来发展基础的有力武器。
这与小平同志“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那时,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就会落后挨打;今天,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能否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新兴产业,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瓶颈,旧有的产业和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无以为继,必须通过发展新兴产业走出一条高效、节能、环保的新路。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突出发展那些关系着强国富民的重要产业,和已有一定基础的产业。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这为我们未来一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报记者齐芳采访整理)
中华民族能创造经济奇迹
也定能创造新的文化辉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生产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解读】著名编剧王兴东委员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命题。据研究,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后,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会有大的突破。我国人均GDP在2008年就已超过3000美元,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有望出现“井喷”趋势。据测算,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实际上只有7000亿元左右。世界文化发展的规律已经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美好前景。
在推进文化建设的多条线索中,我认为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是时下的热点,也应该是今年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我们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都受到了不利影响,然而文化产业尤其是电影、戏剧和动漫等,却逆势飘红,不仅给危机中的人民带来心灵的慰藉,而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无可置疑地迈进了黄金机遇期。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如何创造新的文化辉煌,我们指日可待。(本报记者李蕾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