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位均衡,中国义务教育新追求

2010-03-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斯敏 贾宇 我有话说

2010年新年伊始,比迎春鞭炮更早响起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急管繁弦――

1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这是本年度第一份全国教育的重要文件;

1月11日至2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教育座谈会,他指出:“我们要力争用十年左

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成焦点;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让每个孩子有学上”已逐步实现的今天,如何达到既优质又有特色的高水平均衡,这是中国义务教育面临的时代新命题。

教师流动,让“洼地”变为“高原”

[镜头]坐在广西柳州三江县富禄苗族乡小学简陋的办公室里,龙光玉正悉心备课。就要回到原单位古宜镇中学了,他舍不下这些高山苗寨的孩子。令他欣慰的是,在他们28位轮岗教师的努力下,乡小教学水平大幅提高,流动到镇中学的本校老师们也该回来了,他们带回的,将是孩子们成才的希望。

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间、校际间流动,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这是近年开始试行的一项举措。

“教育均衡与否,要看教育质量。而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委员认为,目前教师流动形势还不尽如人意。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委员对比研究了我国与国外的教师流动,发现“在韩国,教师没有‘我的学校’的概念,6年之内必须校际轮换。而在我国,教师如何流动,流动多久,流动多少?尚无定规。”

委员们纷纷指出,现阶段“支教式、短期化”的教师流动效果有限,必须形成长效机制。把教师流动制度化,知易行难。

近来,一则“关于举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的公告”,使江苏政府法制网的点击率激增。原因在于《办法》中的这样一句话――“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六年的,应当流动。”此言一出,议论顿生。

“阻碍师资流动的因素是什么?是教师工资待遇的校际差异,是激励与补偿机制的缺失。”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黄元河委员如此指出。

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开始享受绩效工资,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且工资多寡不取决于学校不同,只与工作能力挂钩。这打消了很多教师关于校际流动的顾虑。

而在盛连喜委员看来:“只有整体提升教师水平,师资流动才能起到相互带动、共同发展的作用,让‘洼地’变成‘高原’。”

“定向切块”,让“择校风”势头渐弱

[镜头]正忙着物色高价“学区房”的铜陵市民吴作兴终于松了口气。由于全市“定向切块招生”的实行,他女儿被派位入学的铜陵七中毕业生考入省级示范高中的已达20%以上,与其他初中差别不大。吴作兴不用为择校挤破头了。

“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翻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已在多省市试行的“定向切块”被列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之中。

这是一组逐年递增的数字――

安徽省示范性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比例2009年达65%,其中铜陵市超过70%;

河南省2008年均衡分配比例达 40%,2009 年超45%;

河北省唐山市均衡分配比例从2008 年的45 %提高到2009 年的60%……

一所所以往的“薄弱校”深受其益。

“没有一所学校扶不起来,就看你怎么扶。”河北省邯郸市26中校长王海霞已经从学校的成长中找回了信心。

李和平委员目睹了铜陵从“择校热”中逐步走出的历程,深有感触:“改变招生规则和加强薄弱校建设同样重要。优质教育资源应向薄弱校雪中送炭,而不是为优势校锦上添花。”

这种向薄弱校倾斜的招生政策,助长的不是其“等靠要”之风,而是奋起直追之志。

“有了机遇,就有动力。这就逼着学校搞好教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委员说。

然而,仅靠这一政策,依然无力根除沉疴。

“最根本的,还是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否则,虽然‘重点初中’名号取消了,在人们心里,‘重点’的标记将永远存在着。”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委员坦言。

孙惠玲委员也在思考着更深的问题――“不能满足于学生入学机会的均等,更要考虑他们素质发展的需求。”她呼吁,在均衡基础上寻找特色化道路,为孩子拓开个性发展的空间。

免费春风,给农民工子女一片晴空

[镜头]3月1日,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因父母打工来到扬州的安徽小女孩陈宜金走进了新学校――扬州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让小宜金开心的是,她不但能在这所口碑很好的学校读书,还和同学们一样不用交学费,“给爸爸妈妈省了好多钱呢。”

2009年,是让全国两亿农民工和140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暖心的一年。

就在这年“六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了北京海淀区巨山小学,和来自全国23个省区市的进城务工子女共度节日,并殷殷嘱托――要千方百计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使这些孩子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政策越来越好,机会越来越多”,这是在上海打工十余年的湖南人陈平全的切身感受――他的孩子在上海一所中学读初三,从只能进“打工小学”到被公办学校接纳,从须交借读费到学费全免。“就这几天,上海又有新政策,45所中职学校开始招我们农民工子女,终于不为孩子的明天发愁了!”陈平全欣喜不已。

这项新政,对应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一个引人注目的条款――“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以前,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不能在打工城市参加中考和高考,回老家又无法对接。《纲要》出台相应条款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希望这项好政策能迅速‘落地’。”李和平委员说。

黄元河委员指出,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需求已有变化,怎样使他们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突破户籍限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免费;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流向的省际沟通;加强教育问责与监管……委员们给出种种建议,问诊农民工子女教育难题。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之路,风正帆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