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逆势而上调结构 抓住机遇促转型

2010-03-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刘晓鹏 新华社记者 杨维汉 光明日报记者 我有话说

详细调研报告:关于嘉兴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见光明网专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典型经验的启示

编者的话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展实际,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近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浙江嘉兴、江苏连云港、广东佛山、四川成都、内蒙古鄂尔多斯和中国建设银行、联想集团等地区和单位的典型经验进行了调研和总结。从今天起,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栏,共同对这些地区和单位经验进行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学习与实践网同步进行报道,并刊登调研报告全文。

核心提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浙江省嘉兴市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坚决打好结构调整这场硬仗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勇者,总敢于在挑战面前奋起,为重新出发赢得先机;智者,总善于在逆境中沉着镇静,寻找宝贵的机遇。

一年多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逼近,在浙江省嘉兴市,人们真切感受到了挑战:外需萎缩、订单减少、企业停工减产,就业和社保压力增大……

然而,面对挑战,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科学发展不动摇,转型升级不畏难,苦练内功不浮躁”,这成为嘉兴人勇气与智慧的最好表达。

将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抓发展与促改革相结合、抓经济与促稳定相结合,抓住有限时间,全力推进发展。嘉兴以项目增投入,以投入促发展。按照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和创建生态环保宜居城市的要求,对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和民生、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进行统筹谋划。

应对金融危机,嘉兴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17.96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其中服务业保持了13%以上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稳步回升。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693元和12685元,同比实际分别增长9.8%和9.9%。城乡居民收入比1.95:1,全市非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为87.9%,全面小康程度居浙江省第二位。

更让人们关注的则是,嘉兴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构建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人才的协同作用

政府、企业、人才:这成为嘉兴结构调整新机制的三个关键词,成为这一新征程上的几个重要角色。

一曰“外部推动力”。这个力的主角是政府,内容主要是建立环境、知识产权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

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环境的倒逼机制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嘉兴建起了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对新、改、扩建项目全面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并探索开展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将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在化”。

政府还着力加强了两个方面的保护:知识产权和劳动者权益。

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强生产、流通、进出口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

打造“嘉(加)兴(薪)不欠薪”的城市品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走技改创新、品牌建设之路……

二曰“微观活力”。以包括国资、民资、外资的企业为主要内容。

地处上海、苏南和浙南三个经济圈交会点的嘉兴,充分借鉴三种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相互补充、互促共进的经济格局。

通过制定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和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创业门槛,简化注册手续,使更多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个体工商户转办私营企业,形成了全民创业的良好局面。

推动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在为民资腾出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提升了国有经济。

嘉兴还大力实施招商选资,2009年嘉兴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位居浙江“三甲”,已有90个国家和地区的5612家企业落户嘉兴。

三曰“智力支撑力”。主角是人才,办法就是“人才强市”。

2009年,嘉兴改变了以往以学历论人才的观念,制定了引进领军人才和建设创新团队的办法,采取按个人贡献实绩予以奖励、购房安居补助等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为实施以高端载体引进高端人才,嘉兴市已投入10亿元,吸引了一批领军型人才,带来了一批新项目、催生了一批新产业,培育了一批创新型团队。仅嘉兴科技城内就集聚了116名博士,146名硕士,124名高级职称专家,8名兼职的“两院”院士。

探索新途径:优先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成为嘉兴加快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

2008年嘉兴第三产业占比只有34.4%,比全国和浙江全省低6-7个百分点。对比差距嘉兴人看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的空间,确定围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的思路,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构建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嘉兴服务业年均增长14.3%,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

嘉兴以区域块状特色经济闻名全国,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区域特色经济集群低、小、散的弊端不断暴露。

嘉兴市以“海宁皮革制品产业集群”和“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两个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从战略规划提升、空间布局优化、龙头项目实施、区域品牌引领、服务平台建设等入手,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企业集聚度高、产业竞争力强、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产业集群。

嘉兴是传统农业大市,为推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还不断创新农业经营和发展方式。

当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快,但普遍遇到信息不畅、规模不大、带动作用不强、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嘉兴着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2008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地市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到2009年底全市已成立527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6.34万户,占总农户的40%。

注入新动力:创新发展平台,提升城市承载力、自主创新力、开放带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嘉兴走出了一条以县域经济为重点的区域跨越发展之路。面对区域合作与联系日益密切、城市对区域发展带动力日渐增强、经济转型升级极为迫切的新趋势,地处长三角大城市包围圈中的嘉兴,充分认识到只有走区域统筹发展之路,才能脱颖而出。

嘉兴编制完成市域层面的总体规划,提出了推进市域一体化、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的战略决策。同时,加快公用设施建设步伐,建立了以规划管理、财政结算、投融资为重点的市域统筹运作机制,推进全市“重要资源、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共建共享。

为强化经济转型的科技支撑,嘉兴建设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建设了嘉兴科技城,先后引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中心、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中国(嘉兴)中心等33家国内外科研院所。

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5.9亿元,增长13%,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63.64亿元,其中研究开发经费支出35.24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84%。

上海是嘉兴获取先进理念和要素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平台。嘉兴延续了1992年就提出的“接轨上海”战略,2008年又出台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接轨上海扩大区域合作交流的政策意见。全力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在产业衔接方面,主动承接上海辐射,积极与之形成资源互补、错位发展态势。

营造新环境: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管理

熟悉嘉兴市社会管理的人,常会讲起近些年这里成立的两个机构,一个是市委的社会工作委员会,一个是在全国首设的新居民事务局。

设立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主要是突出社区、社工、社团等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力量,着力构建“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格局。

新居民事务局则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增多的情况,在2007年设立的。不仅仅是设立专门机构,嘉兴还开展了居住证制度改革,根据新居民年龄、学历、技能,以及在嘉兴工作时间长短、社会保险参保等具体情况,分别实行临时居住证、居住证和专业人员居住证,并赋予相应的政策待遇,逐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激发了新居民在“第二故乡”创新创业的活力和热情。

嘉兴市坚持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重要的软性基础设施来抓,在全国率先构建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全民社保”体系。

2007年,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将社会养老保障从企事业单位职工扩大到城乡所有人群。嘉兴的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也走在前列。目前全市农民参保率高达97.5%,人均筹资额从 2003 年的35 元提高到2009 年的245 元,人均筹资水平、年门诊结报率、住院补偿率等均列全省第一,被列为全国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试点城市。

科学发展之路的探索永无止境。目前,嘉兴正处在人均GDP加快向1万美元迈进、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新阶段。

嘉兴人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们目标远大:努力把嘉兴建设成为“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详细的调研报告《逆势而上调结构抓住机遇促转型》将载于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学习与实践网。)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