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南伊沟桃花盛开,春意盎然。连日来,胡锦涛总书记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关切询问珞巴族发展情况的消息,令世界屋脊上的珞巴族干部群众兴奋不已。
居住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我国人口普查能实际查到的只有3100多人。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乡是珞巴族最大的聚居地
米林县副县长晓红是珞巴族,作为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已与总书记8次面对面共商国是,探讨珞巴族的发展,亲历和见证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关心和厚爱。
“每次参加全国两会,总书记都要询问我珞巴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子女上学等情况。”晓红说,就在今年1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还专门强调“要认真做好扶持门巴、珞巴等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
如今,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珞巴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从刻木结绳记事到互联网时代
记者走进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南伊乡完全小学,看到校长万建国正在检查建设中的德育长廊。在信息化办公室里,尼玛卓玛老师和其他3位老师正在用电脑查阅资料。尼玛卓玛说:“现在老师制作练习、测验的卷子都用电脑,大家在非工作时间还可以通过电脑与内地同行交流学习。”而在相邻的教室里,六年级的学生正在上电脑课。
万校长告诉记者,全校现有175名学生,其中珞巴族学生137名。孩子们全部享受“三包”待遇,即国家出资“包吃、包住、包学杂费用”。学校设有汉语文、藏语文、英语等10个科目。学校在福建厦门市地税局的援助下,专门设立了电脑室,学生们从四年级开始接触电脑,了解互联网知识。现在,孩子们与外地的亲朋好友通信经常使用电子邮件。
南伊乡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新中国成立前靠刻木结绳记事,计数采用20进制。在南伊乡建设的各个时期,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教育。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提高珞巴族群众的文化素质。2009年,珞巴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南伊乡已经有了珞巴族大学生18名,全乡97%的青壮年脱盲。此外,米林县珞巴族群众中已有130多人在各级政府部门工作。
格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毕业于西藏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3年来,这位珞巴族学历最高的知识分子在做好米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珞巴族历史研究和民族文化的抢救整理上。他走村串户访问老人,参加各种民俗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每天回到家就坐在电脑旁,根据录音和文献整理资料。他收集整理的《大山民族――珞巴族社会文化今昔》即将出版。
教育的飞速发展使珞巴山寨人才辈出。现任米林县副县长的晓红1996年从西藏农牧学院毕业。多年来,她带领珞巴族兄弟姐妹致力于家乡建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8年来,她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加快南伊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配套资金投入、加快实施“兴边富民”等,均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得以解决。
现任南伊乡副乡长的林勇毕业于河南开封师范学校,他说:“我们珞巴族从刻木结绳记事到互联网时代,迅速融入了现代社会,靠的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靠的是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知识改变了珞巴族的命运。”
从刀耕火种到观光农业
“现在,观光农业让所有珞巴族群众走向了富裕和幸福。”望着80亩的观光果园,南伊乡才召村村委会主任达娃说:“我们珞巴人完全走入了现代新生活,而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支持以及福建省的对口支援。”
南伊乡副乡长林勇说,听老人讲,珞巴族千百年来一直住在南伊沟深山的树皮屋中,屋里除了一个火塘和几张兽皮外,啥都没有。珞巴族以狩猎为生,然后拿猎物皮毛下山换粮食,整个珞巴族几乎无人识字,人们治病只能靠巫术,整个民族的生活基本处于半原始社会状态。
1985年,经多次动员,南伊沟山林中的珞巴族群众整体搬迁到了雅鲁藏布江边的才召村,政府为他们免费修建了土木结构的住房。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南伊珞巴民族乡,珞巴族群众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由于人均耕地少,加上农耕技术落后,村里每年有90%左右的群众口粮不能自给。
为了解决群众的口粮问题,2008年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从援藏资金中拿出180万元,西藏有关部门投入150万元,从附近米林农场租到308亩耕地和100亩草场,以70年为期,分给群众种植、放牧,彻底解决了口粮难题。福建援藏工作队还给才召村群众捐助了联合收割机以及良种、化肥等物资,米林县政府定期派出农技人员指导珞巴族群众种地、养畜。
有了国家和对口支援省市的支持,珞巴族群众自力更生的积极性更高了。为此,乡政府及时加以引导,每年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平整土地40天以上,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农民学习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如今,南伊乡的粮食单产已从100公斤左右提高到220多公斤,群众口粮已经不成问题。
与此同时,县里、乡里鼓励珞巴村发展畜牧业,推广良种黄牛,建立了犏牛养殖基地。记者来到胡锦涛总书记在西藏工作期间去过的一户普通珞巴族家庭――亚波家,只见崭新的四合院干净整洁,其家里的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一应俱全。亚波家的老人说,现在家里的粮食不仅够吃,还养了20多头牛,仅去年奶制品收入就有两万多元,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
从以狩猎为生到可持续发展
珞巴族村寨过去以简易木板房为主,人畜混住。如今,一幢幢紫红色、蓝色坡屋顶的崭新农居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两旁,使景色如画的南伊乡更加秀丽迷人,展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记者在南伊乡采访中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以狩猎为生的珞巴族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珞巴族群众家庭收入主要靠砍伐木材。1998年西藏对林区全面实施禁伐后,珞巴族群众收入明显下降,甚至出现生活困难。为此,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及时引导珞巴族群众转变观念,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群众安居乐业的措施。
2006年,对口支援米林县的福建省厦门市从援藏资金中拿出260万元,西藏自治区民委投入240万元,加快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为才召村每户珞巴族群众修建了独门独院的砖混水泥结构住房,并修建了水泥路面的村道、排水沟、自来水入户工程、沼气入户工程,以及气派的村委会和村广场等公共设施。
南伊沟是西藏著名的药材产地,政府鼓励珞巴族群众通过采挖草药增加副业收入。才召村村委会主任达娃告诉记者,现在珞巴族村民一年四季都要上山挖草药。此外,村民还大力发展农牧业、运输业、劳务输出等。他家去年收入达到10万余元。
为了形成长期稳定的农牧民增收机制,使当地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福建厦门的援藏干部利用南伊乡离林芝机场近、风景好、民族特色鲜明的优势,积极引导珞巴族群众靠旅游致富。他们利用40万元援藏资金帮助修建了公共广场和民俗博物馆,并成功地将珞巴族传统民族服饰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又从援藏资金中拨款专门制作了演出服饰,协助成立了民族歌舞表演队。米林县积极引进资金对才召村进行了整村旅游开发,推出了扎贡沟旅游景点,每年举办珞巴族民俗节。据统计,去年南伊乡接待中外游客一万多人。
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珞巴族群众积极开设家庭旅馆、开发旅游纪念品。去年,首批7个家庭旅馆试点开业,琼林村村民达林家的家庭旅馆当年接待了200多名游客,挣了近5000元钱。达林计划今年自己出资,组织村里人有规模地编制竹器卖给游客。
珞巴族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正在“多轮驱动”发展乡村经济。据统计,去年南伊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0多元,所有农牧民都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90%的家庭通了电话,65%的家庭有了手机。
南伊乡副乡长林勇说:“珞巴族人口虽然很少,但珞巴族群众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珞巴族群众从心底里感谢党、感谢政府!”
(新华社拉萨3月17日电记者罗布次仁、叶辉、尕玛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