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马克斯・魏勒是奥地利最著名的当代抽象派画家之一,但直到近日才有机会接触他的作品。为纪念这位重量级的画家诞辰100周年,奥地利负有盛名的私人博物馆――艾塞尔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
马克斯・魏勒于1910年生于奥地利西部阿尔卑斯山区的蒂罗尔,当时奥匈帝国还没有解体。父亲是法官,马
据马克斯的遗孀伊沃纳介绍,马克斯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动荡中度过的。政治方面,他经历了奥匈帝国解体的余波、2次世界大战和奥地利第二共和国的成立。1942年到1945年,他还被强征入伍,参加了在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战斗。战争结束前几个月,他侥幸出逃成功才避免一死。他所在的连队后来全军覆没。也许正是这样的坎坷经历,使他更加珍惜童年记忆中阿尔卑斯山的美丽景色,孕育了他对自然界的特殊情感。除65幅肖像画外,他毕生都在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感悟。
维也纳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埃德贝特・柯普教授说,欧洲的美术史以1918年为界。奥地利的美术博物馆一般只收藏1918年以前的画,此后的绘画作品由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1918年以前的欧洲绘画以写实描摹为主,主要任务是记录当时的人物和事件、记录人生或历史的某个片刻。但随着摄影技术、尤其是电影技术的出现,宣告了绘画“记录”使命的终止。欧洲出现了绘画艺术走向何方,其本质是什么,价值又何在的大讨论。艺术家也开始探索绘画除了描摹客观事物还能做什么。印象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艺术表现手法,都在进行着探索,试图从各自的角度去寻找答案。魏勒的艺术创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他一直试图从自己的视角去解答这些问题。
柯普教授曾与魏勒共事多年。他说,无论是讲课还是讨论艺术,魏勒从来不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你们应该怎么理解”。他只说“我也在探索,我现在是这样看的”。魏勒曾在其笔记中写道:对真实的渴望促使我离开看得见的真实,去寻找看不见、但确又存在的真实,并试图通过色彩去记录并告诉别人这种真实。在他探索的过程中,魏勒遇到了“宋画”这位大师和知音。
魏勒为“宋画”入迷,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宋画”的大气、简洁、源于现实却又超越现实等特征,正是魏勒一直在苦苦寻求的。他一直在“找一种简明、确切的表达方式,并使之成为世界上表达意愿和直觉的方式之一”。他在52岁时写道,“我要到宋代中国人那里去了”,因为他们掌握的方法能简单、清楚、准确地表达意境,表现“存在”。我在蒂罗尔的大山里,像宋代画家一样观察着外面的世界,却又不介入。正是在这一年,魏勒的创作出现了转折。此前,他的画主要是具象画,尽管有时手法夸张。他用现代手法在因斯布鲁克蒂蕾西亚教堂画的耶稣像,曾遭到梵蒂冈的反对,罗马教廷明令清除。后因他及时用布帘遮了画作,8年后该画才得以见人。此后,他的画从具象转向抽象。现在,有一些艺术史学者认为,现代抽象画的鼻祖在中国,而魏勒无疑是将中国宋代绘画介绍到欧洲的重量级画家。
魏勒在上世纪60年代的画作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表现手法。他使用各种规格的画笔和刷子,画面上留下了明显的“走笔”痕迹。他像中国人画水彩画一样,用色粉自己调色,然后蘸笔作画。二是他的风景画凸显高于自然却又源于自然的特点。这次同时展出的还有11块中国清代的观赏石。虽说魏勒在世时从未见过这些观赏石,但他画作中的曲线却与几百年前中国观赏石的曲线几乎一致,不禁令人叫绝。柯普教授说,魏勒一直认为,宇宙在不停地对自然界进行创造,画家就是要将这种看不见却又存在的变化通过自己的直觉记录下来。三是他的画有些是在调色纸上留下的,将某个部分放大后成了画。调色完全是一种无创作意识的行为,但这个过程与自然界对观赏石的雕凿一样,无意中诞生了一件艺术精品。他承认,这是一种相当原始的方法,但其潜意识中的创作过程却无可挑剔。
魏勒是勤奋的,也是成功的。其遗孀伊沃纳说,在约7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留下了约2000幅画,4000幅草图和3500多页笔记。他在蒂罗尔的画,最大的有1000平方米。他得到过16个奖项,他的画已有1950件被人收藏。1998年,魏勒的个人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时任奥地利总理的许塞尔到北京出席开幕式。已经88岁高龄的魏勒本想亲自赴京,顺便再会会更多影响了他艺术人生的“宋画”。遗憾的是在启程赴华前不久,他跌了一跤导致骨折,直到他2001年去世,最终未能踏上“宋画”的故土。
魏勒的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任务是为现代艺术欠缺的部分增砖添瓦。欠缺的是什么呢?是与宇宙的和谐,是潜意识的巨大能量,是亚洲人对世界的理解。作为奥地利抽象派艺术领军人物之一的马克斯・魏勒,以毕生精力在为这个目标努力。
(本报维也纳3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