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2010-03-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10 年3月21日)

刘云山

在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在中国最南端的滨海城市――三亚,参加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次论坛以“后国际金融

危机时期旅游文化产业的变革”为主题,研究旅游和文化的关系,展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家知道,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面对危机和挑战,国际社会积极应对,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我们注意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表现不凡。就中国来说,2009年国内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国内出游人数达19亿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6.4%和11.1%;文化消费十分旺盛,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增速超过GDP增速6个百分点。在现代经济发展史上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每当物质生产衰退、经济增长下滑时,以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为特征的旅游业往往能展现优势,以创意、知识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往往能呈现生机。我们还注意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协同性越来越强,旅游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成为拉动需求、实现经济复苏的内在要求,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在后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更深刻地把握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融合,需要我们共同研究和探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文化之于旅游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旅游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出行旅游有物质需求,但更深层的则是精神文化需求。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参观历史古迹、游览名山大川、体察风土人情,时刻都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人们到北京,登长城、看故宫,就是在品味中华文化的悠久与醇厚。人们来海南,畅游天涯海角,领略椰岛风光,最令人回味的是天人合一的心灵感悟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机构做过调查,旅游者出行最大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审美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悦。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其文化意义不言而喻。

――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旅游资源多种多样,但决定其品质的是文化。有了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旅游就会凭添无限魅力。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就是文化对自然的辉映和升华,文化赋予自然以生机和灵气。从旅游业的发展看,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第一资源,凡是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强的地方,都是有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

――文化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条件,旅游品质的提升需要文明素养的支撑和保障。旅游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人的文明素养、社会文明程度,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感受,关系旅游目的地的声誉。文化环境、社会秩序、服务质量,给人留下的印象有时比秀丽的风光还要深刻。很难想象,一个环境脏乱、治安混乱的地方,能够成为吸引人的旅游目的地。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已经成为提升旅游品质的基本条件,成为一个地方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文化交流是旅游的重要功能,旅游的发展必然促进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旅游是跨时空的交往,是跨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旅游就与文化的传播相生相伴。每一个旅游者,实际上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促进沟通交流的文化使者。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展开,必然促使各种文化的互相融通,展示人类文明的多姿多彩,为世界文化发展带来新的营养、增添新的活力,为各国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共识提供广阔的平台、架起友谊的桥梁。

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化,旅游业也进入一个大调整大发展的时期,旅游与文化呈现出深度融合、共生共进的发展趋势。旅游品牌与文化品牌有机融合,越来越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动力;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有机融合,越来越成为拓宽旅游市场的重要引擎;旅游创新与文化创新有机融合,越来越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支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越来越成为提升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源泉。可以说,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为推动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实践,在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培育主题旅游文化项目、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等方面,创造了许多成功范例,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中国积极适应旅游业变革的新趋势,把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旅游文化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新形态,旅游和文化呈现出多层面、多领域融合的态势,形成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得益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旅游业、文化产业都面临着加快发展步伐、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这为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难得机遇。如何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共同探索和研究。

第一,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特别是要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更离不开政府在市场准入、财税调节、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和推动。去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在加强旅游和文化相关部门合作、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创造旅游文化环境、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加强旅游文化的市场推广,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这将对旅游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能不能在旅游产品和服务中体现出更多文化内涵,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品质和前景。提升旅游的层次,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旅游的文化品位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吃住行、游购玩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提高导游的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努力把提升文化内涵、体现人文关怀贯穿到旅游的全过程。

第三,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培育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样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发展各自的旅游文化提供了独特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的,越有吸引力。体现文化特色,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内核所在、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繁荣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展示中华文化鲜明特色,培育更多旅游文化品牌,必将不断扩大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为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创造条件。

第四,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历史遗迹、文化遗产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社会文明的瑰宝。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是文化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基本前提。开发旅游项目、设计旅游活动,应当充分考虑文化资源的承载能力,做到合理、适度。旅游依托文化,更要反哺文化。应当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上,促进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早在1985年就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目前中国已有40处自然、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方针,也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五,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促进发展,合作才能共赢。旅游资源的区域互补性、旅游活动的空间连续性,决定了旅游发展必须走开放合作的道路。在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加强旅游文化领域的开放合作,对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入境游、出境游跃居世界前列,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我们主张,世界各国应当树立开放的理念,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实现旅游要素流动的便利化。应当秉承合作的精神,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产品开发、市场促销、人员培训和旅游管理等方面,加强合作,在深化合作中实现互惠共赢。中国愿加强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业理事会、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加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今年5月1日,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开幕,预计观光人数达到创记录的7000多万。我们将全力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强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有力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自然条件独特,文化特色鲜明,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去年底,中国政府作出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要决定,提出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海南探索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条件。我们相信,海南一定会发挥好中国旅游业创新发展试验区的作用,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划和推动旅游文化发展,创新思维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创造更加丰富的旅游文化产品,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对外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