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轻负高效”之路能走多远

2010-03-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

编者按26年前,扬州市梅岭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翟裕康发明“四了(le)三不”数学教学法,此后,全校1-6年级20多年不留数学家庭作业,但数学成绩却在扬州名列前茅。然而,20多年来,这一经验却一直推不开。原因何在?对这一个案剖析,或许会使我们不再简单

化地对待“减负”和教学改革;也使我们在思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这两项任务,获得更多的思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画龙点睛地指出了“四了三不”的价值所在。他说:“此经验值得推广,我曾听过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其实也和“四了三不”差不多,都是当堂解决问题。我早就说过,减负首先从课堂做起,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学懂学会,负担自然轻了。现在提倡有效教学,也是这个意思。”

“四了三不”帮梅小打了翻身仗

1982年,梅岭小学在升学考试中,200多名考生23人因数学不及格而不能升入初中。当时在扬州已颇有名气的数学特级教师翟裕康临危受命被调来梅小。他针对梅小“课堂效率低,学生负担重,厌学、惰学”等问题,探索出“四了三不”教学法。实施一年后,在不留数学家庭作业的情况下,取得了毕业生数学合格率100%,重点中学录取率30%的好成绩。

什么是“四了三不”?简单地说,就是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该讲的“讲了”,学生该练的“练了”,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该评的“评了”,下课前教师要把学生的作业本“收了”;不再留家庭作业,不拖堂,(包括不使学生下课时间还在做课堂练习题),不占用音、体、美等课堂时间上数学课的内容。

记者在梅小听了两节课,并看了翟裕康老师的课堂录像。得到的印象是:“四了”课堂节奏紧凑、朴实无华,简洁高效,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为了实现“讲了”,老师必须在预定的时间内,用最简约的语言,有效的启发,调动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热情,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为了实现“练了”,每一轮课堂练习都要掐表限时,一般时间在5分钟左右;随着老师“开始!”“停笔!”的口令,孩子们令行禁止,就像在进行着一轮又一轮比准确,比速度的游戏。每场“游戏”结束,都要统计错误人数,了解错误原因,然后进行讲评。“评了”环节,包括学生自找原因和教师点拨。在“讲了”、“练了”、“评了”之后,下课铃响之前,教师要把学生作业本“收了”。

75岁的翟裕康老师向记者介绍:由于采取了“限时练习”、“即时讲评”和“课内收回作业本”的方法,师生的时间观念都很强,学生都力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习题,教师在备课时也必须考虑每一个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准备好应变策略。这样就形成了教和学的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久而久之,既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质量和专业素质,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更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20多年来,“四了三不”教学法为梅小赢得了“负担轻,学得好”的社会声誉。全国许多学校来梅小取经,瞿老师也多次应邀在省市教学研讨会上做专题报告,但是至今还没有哪所学校能把“四了三不”学了去,只有梅岭小学“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推广不开”原因何在

原因一:担心不留作业成绩下降

“不留或少留作业,学习成绩一定下降。”很多人对此坚信不疑。这是“四了三不”推广不开的重要原因。

江苏省特级教师曾宝俊是梅岭小学的顾问,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课后不留作业是要用课堂质量和效率做保证的,否则就要留下后患。为此,梅小建立了一套被称为“三道防火墙”的质量监控系统,上新课前各年级组要开集体教研会,内容包括:其一,教师对每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非常明确,并确定自己达成目标的策略。确定之前,要共同学习优秀案例,结合实际,进行取舍;其二,集体精心设计每道课堂练习题,确保量少质高,让每道题都有明确的检测指向。其三,每个单元为学困生设计一张保底小卷子,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如果听课者只看到课堂上的操作流程,不了解背后的保障系统,自然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曾宝俊认为: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少教师,上课的效率很低,一味用大量课后作业来弥补,结果是苦了孩子。

原因二:担心“四了”对教师要求太高

梅小校长陈文艳说:在四了课堂上,需要下工夫最大的就是“讲了”,所以我们对上新课前教师集体教研非常重视。如果老师不肯在备课上多下工夫,就只好害学生在课后作业上多花工夫了。而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做题,只能事倍功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多年来,“四了三不”对教师的高要求,成为梅小培养教师队伍的强大动力,并形成了特有的校园文化。“过关课”、“优质课”、“创新课”,是梅小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讲情面”是梅小对每位教师课后讲评的一贯特点,一些外面调来的教师开始很不习惯,后来才发现,这正是梅小教师成长快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教师水平的高低,与学生负担的轻重,在相当程度上成正比。

原因三:社会对学校要求高得不正常

国家督学,江苏省原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深感这些年教育环境中的浮躁、短视、急功近利,给学校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他说,当下在家长中流行的一句口号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尤其认为小学就是起跑线。其实人生的起跑线是多元的。许多著名的企业家、艺术家、甚至学者,在学校成绩并不好,大器晚成者,自古有之。本来在一个教学班里,少部分优等生90多分、100分;大部分中等生70-80分;个别学困生60分甚至不及格,这是正常的教育生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有可能提高优等生的比例,例如梅小可以达到平均91分,这也属于正常的教育生态。但现在的家长还不满足,完全不顾自己孩子的条件,一味攀比。有些学校在这种压力下,靠加重课业负担使平均成绩达到97、98分,90分以下相当于不及格,这就破坏了教育生态。抱着这样的心态,就会对“四了三不”达到的学业水平不满足,认为要创造分数奇迹,还得靠多留作业。

需要指出的是,“四了三不”对天分高的学生也不是一刀切,他们用“四了”完成基础教育规定的任务之后,每天会留两道难度较高的“思考题”,可做可不做,给先做出来的前10位同学排名。结果学生兴趣大增,为了挤进前10名,常有学生天都黑了还跑到老师家敲门,告之自己“想出来了!”而对小学阶段学力尚属一般的学生,梅小绝不搞人为拔高,否则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对智力发育较晚的孩子无异于摧残。

原因四:教改模式应允许多元选择

作为人才引进来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数学特级教师、副校长华应龙,回想起8年前在江苏的情境,对翟老师的师德和教学风采钦佩不已。但是他说,如果让我选择,我会坚持我校现在用的“先学后教”、“以学论教”,而不是“四了三不”。因为前者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精彩,而后者更多的是体现教师的精彩。“先教后学”、“以学论教”即让学生通过预习,带着问题来上课,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网状探索,让学生充分经历结论形成的过程,老师再进行适度点拨。“四了”课堂固然“简约、实在,老师把时间把握得很紧凑。但如果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与教师的主张不一样,就有可能完不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一堂好课不一定是把老师设计的内容全讲完,能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提出好问题,即使讲不完也是好课。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更有利。华校长说,他们是留家庭作业的,但负担不重。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林认为:这些年,“四了三不”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思想已得到大力提倡,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说完全没有推广。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取哪种教学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选择,不必强求一致,提倡取长补短。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完美无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