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一名曾经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博士生导师被撤销教授资格并解聘,其背后是6名老教授连续两年多的实名举报学术造假。然而,在此期间,6名教授却不断被校方领导约见。校方还对这几位教授表示,“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这几年造假的成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了”。校方劝阻教授的表态让人吃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高校“弄虚作假”的新闻已不再鲜见,此起彼伏的造假丑闻已玷污了高校圣洁的形象。然而,对高校学术弄虚作假的歪风,真的应该不必“大惊小怪”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对“弄虚作假”的纵容就是对学术生态的伤害,而劝阻对学术造假的举报某种程度上比学术造假更可怕。在高校行政化色彩浓厚的背景下,高校领导往往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包庇学术造假者、压制举报人。所以,我们更应该向那6位坚持不懈进行举报的老教授表示敬意。
还原6名老教授举报过程中的几个细节,不难发现西安交通大学的校领导之所以劝阻老教授举报,根本原因还在于维护学校的面子。比如,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进行谈话的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某副主席说:“这(举报)涉及到的不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西安交大某校领导对举报者之一的陈永江说:“你们如果是为了利益,我们可以转达他,让他把教育部一等奖匀给你们一些。”正义的举报在某些校领导眼里竟然异化成了“利益之争”,这让老教授们备感屈辱。
退一步讲,我们可以理解高校领导对学校面子问题以及声誉的重视。但是,如何维护高校声誉,在高校声誉与学术造假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答案不言自明,只是现实的选择并没有遵从应该的规则。这些年来,很多高校为了提升实力、增强竞争力,不惜下血本吸引各种人才,高校里有多少院士,有多少博导,有多少“长江学者”,这些指标都成了高校的实力象征。为了维护所谓的声誉与排名,一旦涉及到院士等人才学术造假时,高校方面就千方百计冷处理,“家丑万万不可外扬”是绝大多数高校在处理学术造假时的态度。可是,对学术造假者的纵容,无疑是对那些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做学术的教师们的伤害。
“院士”也好,“长江学者”也罢,他们固然是学校的招牌,但是一旦这个招牌出现问题,高校方面应该“当断则断”。如果继续树立着这块已被病毒侵蚀的招牌,久而久之,学术界“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之风就会蔓延。如果高校处处刮起学术造假的不良之风,那么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高校的面子和声誉,“学而无术”势必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创新能力,影响到民族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