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上的致辞

2010-03-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10年3月23日,莫斯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

尊敬的普京总理,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很高兴来到友好邻邦俄罗斯访问,并同各位一道出席中俄人文交流盛

典――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友好的俄罗斯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中俄两国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去年6月,我们两国隆重庆祝了中俄建交60周年。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举行的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共创中俄关系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过去60年中俄关系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深刻总结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经验。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两国领导人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在新的起点和更高水平上蓬勃发展。我们将始终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为两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全面提升中俄战略协作水平。

人文交流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持久性特点。飞速发展的中俄人文交流,在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获得巨大成功。在此基础上,两国领导人又作出互办“语言年”的重大决策。去年中国“俄语年”期间,双方成功举办260多项活动,开创了人文交流新局面。今年是俄罗斯“汉语年”,胡锦涛主席和梅德韦杰夫总统在互致新年贺电时已宣布正式启动“汉语年”。今晚的开幕式,标志着“汉语年”全面拉开序幕。

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文字的发明和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用汉字写就的《论语》、《道德经》等思想名著,《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医学经典,《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科学鸿篇,《孙子兵法》等军事精品,《西厢记》、《红楼梦》等文学巨作,堪称人类文明的瑰宝。

在长期使用汉字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发明了造纸术、活字印刷术。这两项重大发明,既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到广泛传承,又使中华文化得以同世界交流、向世界传播。上个世纪80年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问世,使汉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全世界有近14亿人口以汉语为母语,联合国也将汉语列为主要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和俄语都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我们看到,中俄最早的文化交流就包括了语言文字交流。早在17世纪中叶,俄国就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语言文化。1708年,清代中国就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俄语学校。1725年,俄国在伊尔库茨克开办了设有汉语课程的学校。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俄互派大量留学生刻苦攻读汉语和俄语。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沟通桥梁,使中俄人文交流扩展至各个领域。长期以来,俄罗斯翻译家精心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哲学等著作。中国翻译家也将众多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翻译推介给中国读者。《叶甫根尼・奥涅金》、《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青年近卫军》等经典名著在中国家喻户晓。中俄两国文化在长期交流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成为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如今的中俄语言文化交流,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正步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时期。目前,在俄罗斯高校学习的中国学生达1.9万人;在中国高校学习的俄罗斯学生超过1万人。与此同时,在俄罗斯建立了12所孔子学院和3所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4000多人,在俄罗斯开设汉语教学的高校超过100所;在中国建有7个俄语中心,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有100多所,以俄语为专业的学生1万余人。中俄语言文化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参与程度更加广泛,效果更加显著。中国哲学和文学、中华功夫、中华美食、中医中药等深受俄罗斯人民欢迎和喜爱。

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心灵因交流而沟通,友谊因交流而加深。今年是中国的虎年,“汉语年”活动将使两国关系如虎添翼、生气勃勃。我深信,“汉语年”活动将使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民从学习汉语中领略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女士们、先生们!

在梅德韦杰夫总统和普京总理的领导下,俄罗斯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俄罗斯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促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友好邻邦和战略伙伴,我们为此感到由衷高兴。

当前,中俄两国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世代和平友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双方共同举办俄罗斯“汉语年”,必将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夯实中俄友谊的社会基础。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双方密切配合下,俄罗斯“汉语年”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为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

(新华社莫斯科3月2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