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宁3月25日电“党员送水队”、“爱心蔬菜”、“爱心水”……八桂大地上,一份份爱心通过各种途径叠加,战胜困难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三避”保水保湿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科学抗旱、减少浪费,这些“减法”让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在灾害面前,广西运用“加法”和“减法”,践行着“不
3月24日,广西红十字会发出抗旱救灾募捐倡议书,如鼓点敲打在人们的心头。当天,武警广西总队就举行抗旱救灾捐款仪式,从将军到士兵,无一例外,仅总队机关干部就捐了4万多元。
“大家只管安心工作,安心学习,旱情彻底缓解前,我们都会坚持送水,不会不管的。”这句话,“青年文明号抗灾救灾突击队”成员莫贤格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从今年3月初开始,这一送水服务队,每天都把甘甜的饮用水,送到旱情最严重、取水最困难的小学,注入即将干涸的储水柜里……
即使在最干旱的地方,群众也没有“坐等靠”。在东兰县,记者听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武篆乡鸾坡村村民兰海周在200米高的悬崖边,自己投资4000元架设600米长的索道,每天义务劳动5小时,运水3吨,供300多人免费饮用,这条架设于悬崖峭壁间的钢索也因此被称为“生命水道”。
随着旱情加剧,群众的蔬菜供应也出现困难。22日上午,田阳县田州镇龙河村蔬菜协会的100多名会员来到自家的菜地里采摘西红柿,集中打包好后运送到那坡县。村党支书韦全升说:“虽然田阳县也遭受旱灾,但旱情不如那坡严重,所以我们应该帮助那坡的灾民。”
“爱心加法”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滋润着旱区人们的心田。但是,光做好“加法”还不行,大家深知:要解决好目前的困难,就必须对有限水资源做好“减法”,科学管水、合理调水、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东兰县东兰镇乐里村的村民覃彩玉向记者展示了政府发放的“抗旱救灾供水票”,她告诉记者,居民凭票到政府设置的临时供水点取水,每人每天可取水20公斤,这样可以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有序分配。
在靖西县,一片片覆盖着薄膜的田地里,农作物悄悄地长出嫩芽,传递着春的喜悦。在春耕开始前,农技干部早早就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帮助农民利用地膜覆盖避晒保湿技术,提高秧苗的抗旱能力,而对于早种农作物,他们就引导农民改种黄豆、红薯等耐旱作物,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如今,6万亩农田得到改种补种,农民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
图片为广西东兰县三石镇纳合村村民在村里新发现的一处岩洞地下水汲水施工工地劳动。新华社发(刘廷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