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环保与发展相生而非相克

2010-03-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谭伟 我有话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众文明程度的迅速提升,人们开始超越基本生存条件的约束,而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并对“天更蓝、水更清”抱有更大的期许。基于此,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工作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胡锦涛同志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也强调,要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正确认识中国的环保问题,脱离不开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发展还很不平衡。而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归根到底是要靠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好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新世纪战略目标的根本所在。

环境保护问题既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够的表现

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2009年中国GDP年均增长近10%,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增速,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当我们看到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问题的客观存在。就当前现实来看,主要问题就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这种环境代价正如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所描述的: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的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普遍存在,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问题也很突出。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在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既是近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产物,也是近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一些老问题,特别是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不够的表现。

正是基于上述客观现实,一些环境保护至上论者就认为,一些地方官员为求升迁,盲目追求GDP政绩观,只注意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导致环境恶化,看起来是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民众所赖以生存的天更阴暗了,水更混浊了,因此,应该减慢发展速度先搞环保;而一些主政一方的地方官员立马也会展开反驳,你们这些学院派的人,就知道自然要生存,要保护,为什么就不考虑普通民众的基本生存权利,难道要那些贫困者去饿着肚子搞环保?

针对环境保护者与地方官员之间观点上的“针锋相对”,朱冰尧在中国产经新闻发表评论指出:单独去看环境保护者或地方官员的观点,似乎二者都有道理。环境保护者从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希望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地位;地方官员则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从改善人民生活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先发展,后治理”。但结合双方的观点后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均有所偏颇。这些极端的环境保护者认为要减慢发展速度去先搞环保,是把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对立起来;而这些地方官员“饿着肚子搞环保”的理论,更是把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置身于“相克”的对立境地,错误地认为要搞建设就必须舍弃环境保护。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对立观点,根本原因在于双方都在用传统的观点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并不“相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还是一种“相生”的关系,完全能够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现实实践中,我们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商业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

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要又好又快的发展

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种“相伴相生”的关系,但在发展的某一节点上、某一具体发展阶段,它们之间又经常会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众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然会大量消耗资源,排放大量废物。就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的现有环保技术水平而言,还不能使资源全部转化为有用产品,即使将来也很难办到。离开中国当前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和脱离中国的基本现实国情,而不切实际地要求我国的环境质量在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环保水平的提升需要长期积累,同时,环境状况的改善也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

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总结了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两败俱伤。这主要是因为,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就当前的现实来看,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要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目前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旱,使环境保护问题再次进入大众关注的视野。环境问题当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稳定、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我国确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汇集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从这个目标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中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环境保护的责任会越来越重。

实现环保与发展的“相生”而不是“相克”,政府必须“在位”而不能“失位”,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周宏春所指出的,环境保护是经济学上典型的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弥补“市场失灵”。环境保护国策确立的执行以及环境绩效的好坏,取决于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视。因此,应明确地方政府对环境负总责,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绩考核,减少“以邻为壑”排放污水等行为的发生。应使决策者特别是“一把手”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同时,环境保护还需要公众积极参与,需要全民行动。近年来的公民环境意识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人希望有一个好的环境、但又不愿意为环境保护付出努力。相对于“物质”的日益丰富,一部分人环保意识则相当“贫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陋习难改。因此,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要使广大公众认识到环境与自己密切相关,不仅要参与,更要付出实际行动。只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一天天好起来。只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我们共同而唯一的美好家园。

(作者系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