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一场乡镇文化大调查正在铺开。调查旨在摸清文化“家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依据。
回望4年历程,湖北老百姓亲身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精神力量。2006年初,湖北在全国率先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先后编制并出台了全省乡镇文化站项目库、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重点乡镇文化站建设实施办法等多项举
制度升级:“以钱养事”提升效率
如今的湖北,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县市级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就似点点星火,在田间地头启发智慧,传承文化。就在这文化繁荣的景象背后,曾经经历过一场制度上的蜕变。
2003年,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脚步,乡镇文化站改变“身份”,由事业单位转变为公益性的服务组织。在权力归属方面,分离管办权,文化站集中负责具体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调动文化服务主体的积极性;经费上,按事业投入经费,由乡镇政府与文化服务中心签订公益文化事业服务协议书,根据考核情况按照协议规定付费。乡镇一级文化站普遍实行体制机制“两转变”和经费、阵地、职能、牌子“四保留”,建立起“以钱养事”即“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机制。钱随事走,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了农村服务质量。
制度的完善,改变了过去人浮于事的局面。以前的文化站里,人员多,设施缺,活动少。实行“以钱养事”以来,人员精简了,活动场所建起来了,文化活动也更丰富多彩。逢年过节,文化站训练的舞龙舞狮队活跃在乡间。各站还不定期举办晚会、体育比赛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农闲时节,文化站里经常有人借阅书籍、学唱歌曲,好不热闹。
“以钱养事”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乡镇文化机构办“好事”、办“大事”的积极性。湖北省文化厅社会文化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处副处长李波介绍,以前有的乡镇文化站很少举办活动,群众有些意见。改革以后的文化站,每年能组织三四场影响较大的文化活动,工作效率比以前大大提升了。
随着新机制的深入,文化站的专业性增强,聘用人员的素质也进一步提高,更多拥有职业资格的人才开始进入乡镇文化站。2008年,全省乡镇文化站2013名从业人员,34人拥有高级职称,385人拥有中级职称。
硬件升级:“一镇一站”文化惠民
走进整修一新的湖北乡镇文化站,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场所一应俱全,文化辅导人员、文化活动器材就在眼前。连同正在全省有序推进的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文化的“春风”。正如湖北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所说:“湖北的文化站建设已经走出试点,普及全省,到了一个新水平。过去搞文化工作很难,文化站就只有一间很小很小的房子,现在要求不少于500平方米。实际上现在许多文化站投资不止20万元,县和乡都给予了支持。像安陆市,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会议的代表都去参观学习。”
2008年,湖北省共有乡镇文化站1023个,达到了“一镇一站”的标准。这些文化站在2008年共举办展览2433个,文艺活动7914场。开办培训班3388个,超过25万人次结业,培养了一大批有技能的人才。2009年,湖北省文化厅起草送审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了乡镇文化站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性质和管理、财政投入保障机制。1年来,全省下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311个,建设资金5150万元,均创历年之最。全省还投入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资金4014万元,建成县级服务点21个、乡级服务点135个、村级服务点10091个;新配送流动舞台演出车21台,基本解决了基层单位送文化下乡“转场难、搭台难、交通难”的问题,每车全年演出不少于100场。
湖北省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把互联网连入乡间。乡民们在文化站里就能纵横万里,遨游古今。据李波介绍,目前网络服务已经铺到村一级,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运用现代科技跳出小镇看世界。
品位升级:“科技之光”照亮农家
站址不大舞台大,人员不多活动多。逢年过节,文化站训练的舞龙舞狮队活跃在乡间。各站还不定期举办晚会、体育比赛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满足了文化需求的村民,也通过乡镇文化站搭上了“科技快车”。
在湖北省图书馆农村文化信息枢纽网站,记者看到,这里建有“作品”、“名人”、“旅游”、“农业科技”、“生活百科”等29个资源库,还有“双奖好戏送下乡”、“鄂图讲座”、“楚风楚俗”、“湖北戏剧志”、“湖北民间故事”等精彩栏目。这里,联结着全省业已建成的各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中心363家,信息共享的触角,伸向了全省各地。
麻城市盐田河镇文化站的一年的服务“清单”引人注目:策划承办了板栗文化节;为全镇260多名高考学子,免费提供查分与招生信息;发放科技资料5000份,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00人次,辅导成立6支楚剧团、2支皮影队及采莲船、龙狮队;成立了“栗乡新闻报道组”,及时对外传播山乡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新闻。
孝昌县周巷镇是远近闻名的“苗木之乡”。近年来,该镇积极建立“农家书屋”、举办各类培训班,培植科技文化中心户。村民们将学到的科普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全镇苗木、茶叶、干鲜果种植面积近3万亩,年创产值超过1亿元。现代科技开拓了村民的视野,他们利用互联网收集行情,将苗木花卉远销到上海、浙江等20多个省市。
传承地方文化,保护非物质遗产是乡镇文化工作的又一新动向。去年6月18日,湖北省建立起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王寿牌子锣传习所。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将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流传下去。不少村民认为,成立传习所将促进牌子锣走出村子,“让更多人听到我们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