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五省区特大旱灾仍在持续,干旱造成了大量农作物受灾、众多居民生活饮水困难,引起全国普遍关注。云南省的旱情最为严重,全省16个州市均不同程度受灾,旱灾发生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损失之重,均为历史同期少有。而作为我国水资源大省之一,云南省遭遇如此严重特大干旱灾害确实值得深思。
分析云南省此次受灾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地极端干旱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强化应对极端干旱事件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落实到行动中,显得极其重要。由于干旱灾害具有发生缓慢、累进成灾的特点,不像地震、火山及洪水等灾害表现得那么迅猛和剧烈,长期以来,抗旱减灾工作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干旱灾害的破坏性也未能得到显著的减轻。
目前,云南省境内水库约5400座,但多数水库兴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三材紧缺,技术力量跟不上,“三边工程”多,不少工程都“先天不足”;而建成以后,许多水利设施又缺乏养护和维修经费,导致“后天失调”。大量病险水库的存在,严重影响水资源的调蓄能力,也限制了防洪抗旱减灾效益的发挥。另一方面,地下水资源在应对西南此次特大干旱灾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但此次受旱灾影响的很多地区,都是在地表水源枯竭后才着手考虑地下水,充分暴露出以前对地下水的重视不够。
因此,为了有效应对此次旱灾以及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旱灾,我们必须加强基层小水利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同时,还要加强地下水尤其是广大山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与规划开发。做好抗旱应急后备水源的建设,未来应对干旱灾害才能更加从容。
最终克服自然灾害的巨大影响,还需要通过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此次受灾的不少地方大多为山区,贫困地区面积大、贫困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因而应对干旱灾害能力也很薄弱。因此,立足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大力推动和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建立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支持本地区实施“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战略,才是最终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