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甘金华的“慈善清单”

2010-03-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通讯员 彭沁沁 我有话说

提起甘金华,认识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好人!”这位出生于湖北武汉市郊的农民,现在是武汉新八建设集团的项目经理,也是武汉市武昌区慈善会副会长。

“好人”,简单朴实的两个字,却包含着许多人真诚的感激。吴河村的乡亲说:“他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却数不清!”十多年时间,捐款超过400万元,甘金

华的善行足以列出一张长长的“慈善清单”。

“有了就给,回报家乡”

1964年,甘金华出生在新洲区吴河村的农家,兄弟姐妹五个,他排行老三。“小时候家里穷,但只要家门口出现乞丐,母亲总会盛上一碗饭菜,送到讨饭人的手里。”父母言传身教,在甘金华心里播下了善的种子。

因为交不起20元学费,成绩优秀的甘金华不得不在高考前辍学。年仅17岁的他告别家乡和父母,只身一人到武汉闯生活。1994年,得知乡里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因无法凑足学费,准备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回家探亲的甘金华便将准备孝敬父母的700元钱送给那个孩子。这是他“慈善清单”上的“第一笔”。

不久以后,踏实肯干的甘金华终于“发了”,成了乡亲们眼里的“富人”。有了钱的甘金华,“慈善清单”越列越长:1995年,捐出37万元存款,修通了家乡的水泥路;陆续捐资62万元建设新洲区道教福利院,为孤寡老人解决生活费用;先后投入近30万元为乡亲们打机井、修水渠、挖水塘……。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后,甘金华特意回乡投资30多万元,修了300米石渠、2000多米水管渠,使1200多亩农田旱涝保收。

“有了就给”是甘金华的“口头禅”。每逢春节、重阳节,甘金华都会赶回家乡看望孤寡老人,给他们发“红包”。家乡福利院的孤寡老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金华儿”。

有求必应关注教育

没能读大学,是甘金华一生的遗憾。为了不让自己的遗憾延续到下一代,他倾注全力捐资助学。在长长的“慈善清单”中,教育方面的捐助占了很大一部分。

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甘金华拿出厚厚一叠捐款的收据,其中,捐赠给“爱心成就梦想”工程的几张收据十分显眼:2004年 30 万元,2006 年20 万元,2007 年30 万元。平日里,只要有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找到甘金华,他总是有求必应,慷慨解囊。

2008年9月,甘金华为洪湖市乡镇学校捐款近60万元,让孩子们在新学期用上了新桌椅;从2004年起,他每年组织爱心人士到湖北省长阳县农村小学给贫困生发放生活补助15万元;2008年,他捐款20万元,参与发起成立了以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名字命名的扶贫助学专项基金。

“能帮一个是一个”是甘金华最为朴实的“信念”。据新洲区和武汉市有关部门统计,并不是十分富有的甘金华,已经先后捐助了300多个贫困学生、100多个困难家庭。甘金华说,今后的助学目标是资助1000名贫困大学生上学。

有情有义爱心传递

在甘金华的感召下,曾经的受助者也开始加入行善者的行列。靠他资助4200元圆了大学梦的女孩吴娟,毕业后把第一份工资中的200元捐给了一名贫困生;贫困女大学生徐琼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一家医院,从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起,就每月拿出200元钱资助边远农村的贫困小学生;读大三的高彩霞加入青年志愿者组织……这些曾经接受甘金华帮助的年轻人,都表示“要把甘叔叔的爱心传递下去”。

甘金华说:“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和谐社会这个大环境。我是一名党员,有能力也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别人,更何况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甘金华希望,自己的每次善行都像撒下一颗爱心的种子,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参与慈善事业的企业不足1%,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70%至80%。当选为武汉市人大代表后,甘金华将自己提出的议案的主题定为“慈善立法”,以破解人们“善款不能善用”的顾虑,为慈善的种子培育广阔的沃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