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中不落的日月

2010-04-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我有话说

76年前,一本《消失的地平线》,引发全世界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最终,人们在中国大西南的迪庆高原找到了这个人间仙境。更加巧合的是,“香格里拉”一词是迪庆中甸的藏语,为“心中的日月”之意,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精神境界。

走进今天的香格里拉,人间仙境般美景如画,人与人和谐相处,文化与

文化交相融合……一切都焕发出古老而年轻的生命。

纯净的天穹下,雪山闪着金光,草原牧歌悠扬。屏息静听,天地间,一曲“德钦弦子”悠然回荡――

远古传来一首吉祥的歌歌的名字叫龚曲活佛你是我见过最洁白的哈达你是我心中不落的日月……

“群众一天不脱贫,我一天寝食不安”

24年前的一个冬天,龚曲此里回老家德钦县人武部任职,在部领导的支持下,龚曲此里开始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奔波。

龚曲此里选择的第一站是他的老家――梅里雪山脚下的佛山乡。读着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写在《消失的地平线》中的话:“这里层峦重围,江河奔流,交通阻绝,现代文明的春风吹拂不到这里……”龚曲此里暗下决心:我就是要为这里带回几缕春风!

改变就从群众最关切的饭碗问题开始。当时,佛山乡8000多亩青稞普遍禾秆矮小,亩产从未超过200斤。而香格里拉县的格咱乡与佛山乡条件相近,亩产却超过500斤。龚曲此里就赶到格咱乡调研,又到昆明向农科院专家请教了整整一星期。随后,他带着400公斤良种青稞兴高采烈地回到佛山乡。

很快,试点户确定了,种子也顺利分发下去。没想到,半个月后,他检查播种情况时,发现分发下去的种子,竟被酿成了青稞酒……

万般无奈之下,龚曲此里只好在二妹家租借一亩二分地当作示范田,亲自一锄一锄地挖,用两天时间播下了剩余的种子。雪融春到,乡亲们还在翻地下种,龚曲此里的示范田已是一片新绿。那一季,这一亩二分地打了600多斤青稞,超过当地青稞产量的一倍多。脱粒的时候,乡亲们像看藏戏一样围满了青稞架……

第二年,佛山乡大部分耕地种上了良种青稞。从此佛山乡历史性地告别了救济粮,全乡人均粮食由200多斤增至600多斤,收入由207元增至1200元。捧着沉甸甸的青稞,那几位把青稞种子酿了酒的老人忍不住热泪纵横:“祖祖辈辈都没见过这样的好收成,龚曲啊,你干了件大功德的事啊!”

引进青稞良种,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向现代文明的窗户,古老土地上的人们开始慢慢接受新鲜事物。这些年,龚曲此里跑遍了迪庆州的所有乡镇,先后向3万多名群众传授致富信息,帮助13个村社制订了脱贫计划。仅他为藏族群众传授的160多条种兔养殖、土豆新品种种植等信息,就使5万多名藏族群众受益。

现代文明春风吹进来,人们开始渴望走出去。香格里拉五境乡泽通村被称做“山顶部落”,修公路成了村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丽梦想。

2002年4月,迪庆军分区党委决定修建泽通村公路,龚曲此里请缨担任修路副总指挥。

这是一个艰难异常的壮举。“山顶部落”一带多悬崖峭壁,人称“猴见愁”,陡得很。炸石开路,民工无人敢上。龚曲此里不信邪,勒紧安全帽爬了上去,炸响第一炮。此后127天,龚曲此里吃住在山上,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溪水;头晕,吃颗“救心丸”。那阵子,仅是迷彩鞋,他就磨烂了6双。

那天中午,龚曲此里又要上工地,才走几步,就停下来,一手撑着岩石,一手捂着胸口,脸上冒着豆大的汗珠,慢慢倒下……从死神手中侥幸逃脱,病榻上的龚曲此里依然想着修路,挣扎着要去工地。军医急了,将他按在床上:“再这样下去,你会把命搭上的!”

“群众一天不脱贫,我一天寝食不安。群众对这条路望眼欲穿,我怎么躺得住!”龚曲此里恳切地说服军医,病情稍有好转,拄着拐杖又回到工地。在他的带领下,官兵们爆破岩石6.6万余方,挖掘土石7万余方,硬是在10多处山梁、20多道弯的峭壁上“凿”出15公里路来。

通车那天,龚曲此里把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轮流请到自己的车上,请他们“检阅”新公路。这些第一次坐上汽车的老人感慨不已:“要是没有共产党和金珠玛米,我们这辈子也走不出大山啊!”

“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对群众就得像对家人一样”

“龚曲菩萨”,在迪庆高原,许多老人这样感激地称呼龚曲此里。在他们心目中,龚曲此里就是“穿军装的菩萨”,是共产党专门派来帮助他们的。几十年来,龚曲此里扶贫帮困,为劳苦群众四处奔走,广袤的迪庆高原流传着一串串他济贫救困的感人故事,像格桑花一样散发着芬芳。

1994年初春的一个上午,龚曲此里带着一辆解放牌卡车到察隅送货。车过海拔4200多米的白马雪山垭口时,突遇漫天风雪。龚曲此里正提醒司机小心驾驶,突然发现路边躺着个老阿爸,一个老阿妈跪在旁边不停地磕头。

“不好!快停车,我去看看!”车还未停稳,龚曲此里倏地跳下车,几步跑了过去。

老阿爸嘴唇乌紫,已昏迷多时。龚曲此里赶紧脱下大衣盖在老阿爸身上,并用大拇指使劲掐住老阿爸的人中。可过了好久,老人依然昏迷不醒。

高原缺氧,人昏迷久了就很难再醒过来。情急之下,他俯身下去,用嘴对着老人呼气。垭口海拔太高,做人工呼吸十分吃力,几分钟下来,龚曲此里的脸憋得发紫。

这时,同车的战士区披也赶了过来。龚曲此里忙叫他把保温杯拿来,给老阿爸喂几口热水。他接着又给老人做人工呼吸。10多分钟后,老人终于慢慢睁开眼睛。

老阿妈一看,忙跪下给龚曲此里磕头,激动地说:“菩萨显灵了,菩萨显灵了!”

“老阿妈,我不是菩萨,是金珠玛米!”龚曲此里道。老阿妈流着泪说:“你就是穿军装的菩萨啊!”

两位老人要去转神山,方向正好和龚曲此里相同。龚曲此里将两位老人搀扶到驾驶室里,自己和战士区披爬上货车的大厢。

车厢寒气直透骨髓,龚曲此里对坐在车厢里打着哆嗦的区披说:“天这么冷,不能让老人坐大厢。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对群众就得像对父母家人一样啊!”

这些年来,龚曲此里一直以赤子之心,对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不少老人眼里,龚曲此里这个金珠玛米就像菩萨一样善良,像儿女般孝顺。

龚曲此里的家离单位不远,只要没急事,他都要走着上下班,这样可以边走边和街上的老乡聊天、打个招呼。龚曲此里一路走去,“阿吾龚曲(龚曲大哥)”的招呼声不断。在香格里拉,各民族群众都喜欢这样称呼龚曲此里。

龚曲此里是个见不得别人有困难的人。香格里拉废品回收公司经理徐世友与他偶然相识,闲聊中,龚曲此里得知徐世友想扩大经营规模,却苦于没有资金,就主动用自家的房子做抵押帮徐世友贷出2万元。拿着沉甸甸的一沓钱,徐世友感动得直掉泪:“大哥,我是个汉人,你怎么这样相信我,不怕我拿着钱跑喽!”

“同在一个蓝天下,各族群众都是我的亲兄弟,分啥藏族汉族!我相信你的为人,也看好你的能力!”龚曲此里握着徐世友的手说。在龚曲此里的帮助下,徐世友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如今,当年的废品收购站已是县城里规模最大的废品回收公司了。

龚曲此里有一对亲生儿女,还有一对养子养女。养女是贫困家的女儿,龚曲此里接家来供其读书,天长日久便喊他“阿爸”;养子7岁时成了孤儿,龚曲此里不忍见其失学,遂认作养子,现在已成年,大学毕业后当了民警。可以说,几十年来,龚曲此里从未让一个遇上贫困的孩子辍学。所以无论在他生前还是身后,喊他“阿爸”的孩子有不少――一些受他帮助的孩子出于最本能的感恩这样叫他。

德钦县委办公室秘书吉心梅是在得知龚曲此里去世的消息时,在痛哭时喊他“阿爸”的――在她心中,龚曲此里是改变了她一生的大恩人,比阿爸还亲!

1997年8月,家在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土官村的彝族小姑娘吉心梅接到初中录取通知书,可由于父母长期疾病缠身,家里还有3个年幼的弟妹,无钱供她上学。绝望中,她无意间看到《迪庆日报》上刊登的一篇关于龚曲此里结对帮扶贫困生的文章。出于对读书的渴望,吉心梅做出了平生最大胆的事――向龚曲此里写信求助。

这封“迪庆军分区大门转龚曲此里叔叔”的信,改变了吉心梅的命运。2个月后,龚曲此里找到正在山上放羊的她,带来两床棉被和300元钱,坚定地说:“闺女,贫困不是你的错,你要相信党和政府。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吉心梅如愿走进初中课堂。为了让吉心梅安心上学,龚曲此里还和迪庆军分区二连官兵一起与她结下助学对子,承诺一直资助她读书。后来,吉心梅顺利考取云南省民族中学,3年后,又成功考入云南民族大学。10年读书期间,龚曲此里和二连官兵共资助吉心梅 24998.5 元。

2005年3月,吉心梅患上急性胰腺炎,一口水都咽不下,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就在吉心梅万念俱灰陷入绝望的时候,龚曲此里走进了病房。他付清了所欠的医药费,打来热水给她洗脸……笑容慢慢重新回到吉心梅苍白瘦削的脸上。

龚曲此里的10年帮助与教诲,让吉心梅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她曾获得两届挪威国王奖学金,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共产党员”。

2007年7月,吉心梅大学毕业,被学校推荐到《云南经济日报》当记者。当年底,得知家乡宝山完小土官分校因缺老师,100多个学生面临停课失学时,她毅然辞职回到小学教书。后来,小学分来新老师后,她又报考公务员,申请到云南海拔最高最艰苦的德钦县工作。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吉心梅一直牢记龚曲此里的教诲――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家乡做事,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人。

在高原24年,龚曲此里到底帮助多少孩子重新走进课堂,谁也说不清。

“让人间仙境永远纯净,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这是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建塘。建塘古镇是传说中香巴拉王国八瓣莲花盛开的地方,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古镇,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藏民居住群,至今仍然保持着千百年来的神秘和质朴,成为香格里拉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可是,1997年9月14日,当云南省政府正式宣布风靡半个多世纪的“香格里拉”就在迪庆之时,香格里拉那时几乎人人以木材为生,80%的财政收入来自林业,被称为“木头财政县”。

上百年的杉木一片片訇然倒下,草原渐渐成为黄泥滩。如果再不保护生态,人间仙境终有一天会成为一片荒漠。揪心的龚曲此里四处奔走呼吁:“从现在开始保护生态和文化,让人间仙境永远纯净,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

他一边呼吁,一边利用自己州人大常委的身份,先后提出了建设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草还林等议案,敦促地方政府积极保护藏区生态和文化。

一系列的措施陆续出台,龚曲此里走村串户动员民兵率先响应,大批民兵“斧锯入库、锄头上山”,变成了护林人、种树人。

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一级珍稀濒危保护动物,与大熊猫一样被称为“国宝”。’99中国昆明世博会吉祥物“灵灵”的原型就是它。“灵灵”的故乡――迪庆州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内,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把盗猎滇金丝猴作为发财之路。

在龚曲此里的组织下,迪庆军分区在德钦、维西两县各成立了一支20人的保护滇金丝猴民兵小分队,常年穿林海,跨雪原,打滥伐,护“灵灵”,为滇金丝猴创造了安宁的家园。

2000年11月,一伙盗猎者在白马雪山保护区内活动。龚曲此里闻讯后,迅速带领民兵小分队入莽莽林海搜寻。汗水浸湿军帽,顺着脸庞滑落到地上,融化一路冰雪。经过连续3天3夜的追击,终于将5名盗猎者全部抓获。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数量不断增多,从2000年的1000只上升到1500只左右。同“灵灵”一样,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和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重新有了温馨的家。于是,香格里拉又有了两个新名字――“世界生物基因库”、“天然高山花园”。

在世人眼里,香格里拉美在大自然,其实,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还沉积着众多鲜为人知的文化艺术瑰宝,特别是龚曲此里家乡的“德钦弦子”,作为集歌、舞、乐于一体的音乐套曲,被藏族群众誉为“音乐之母”。

上世纪90年代,“德钦弦子”已濒临失传。在一次州人大会议上,龚曲此里疾呼:“如果眼睁睁看着这些遗产消亡,我们将是民族的罪人。”

龚曲此里的呼声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迪庆州有组织地对26个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保护了90多处少数民族名胜古迹和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形成政府主导、学术支持、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使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

“德钦弦子”被列为重点抢救的民间艺术,政府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较为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先后完成录音、记谱和歌词整理工作,于1998年出版“德钦弦子”乐谱,实现了由口头传承向文本传承的历史转折。

2003年,龚曲此里又筹资帮助德钦县成立了“德钦弦子”艺术团。两年后,“德钦弦子”被云南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德钦弦子”走出高原,远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表演,引起巨大轰动。“德钦弦子”的主唱之一当真拉初说:“我们在文化传承中找到了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