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31日电记者李韵从今天结束的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全部海域大规模水下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近日将全面铺开,这是今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从2007年底开始,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目前,全国
国家文物局一直将沿海水下文物调查作为水下考古工作的重点,目前已发现100余处水下文物点,其中海南省的北礁沉船遗址、西沙甘泉岛遗址已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11个沿海省市和南海诸岛海域,以及安徽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的水下文化遗产普查。今年,海南、广东、山东等省水下考古部门将对我国海域进行大规模的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南澳I号”等重要古船的水下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和研究、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将成为国家重点项目。
在做好沿海水下文物调查的同时,国家文物局组织相关专业单位相继开展了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遗址、福建福州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遗址等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出水大量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特别是“南海Ⅰ号”采用国际首创的整体打捞方法,标志着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方法、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