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周看点

2010-04-0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背景

广东省财政厅日前在网上发布了广东省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广东由此成为公开预算的第一个省级行政区。但接受媒体采访的专家却表示,无法完全看懂预算中的数字。

预算公开应该“动”

起来

新京报的评论说,不仅是广东省,今年公开的中央财政预算,虽比去年更为详细,但在通俗易懂上,提高空间仍很大。其实,预算公开应秉持一种“渐进深入”的思维,可以先拿出一个较粗略的总版本,再根据民众的反馈意见,对总版本的各部分内容进行细化,依次公开,让公众逐渐对预算有全面清晰的认识。由是观之,预算公开应该“动”起来,由“独幕剧”变成“连续剧”,争取让预算账本细化到每一笔开支,对专业晦涩的内容进行详尽而通俗的解释,最大程度地消除公众阅读预算的障碍。

看得懂预算才谈得上监督

新华每日电讯的文章说,财政预算通过网站向社会公布并不多见,从这点上来说是个进步。但预算决算连专家都看不懂,此公布就不一定管用。财政预算不是为了公开而公开,公开的目的是为了监督。公众对财政资金流向监督,关键是要看得懂,看得出道道,如果像“外星文”一样看都看不懂,就难看出问题,说不出所以然,更谈不上监督。当然,预算粗疏难懂,与一般的文件有很大不同。财政部门应该在文字上、数字上下功夫,尽量让人看得懂、理解得了。

预算报告应在通俗化上做好文章

羊城晚报的文章指出,一个通常的说法是,预算报告存在专业性,不需要每个人都能看懂。事实上,预算报告虽然专业,但也并非不能让公众看懂。一些深奥的科学理论都可以解释清楚,预算报告为什么不可以做得明白一点?预算报告完全可以做两个版本,一个面向专业人员,另一个则面向普通大众。面向大众的这个版本,就应该大多数人都能看得懂。希望相关方面能够在通俗化上做好文章,最好能做两个版本。这样才能赢得更多公众的支持,从而更好地推进财政工作。

背景

西安交通大学日前作出决定,鉴于该校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2007年12月以来,西安交大6位教授发现李连生存在造假行为后曾多次实名举报,遭到阻挠。

治理学术腐败须用重典

人民网的评论说,长江学者也造假,无疑再次让人们对神圣的“学术”二字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质疑。造假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毒瘤,如果听之任之,将毁掉国家的未来。对学术界的腐败行为,教育部门应该使用重典,同时要全面制定惩处学术腐败的相关体系。对学术造假的学者教授,不仅要取消其学界职务,还要让其为造假付出沉重代价。惟其如此,才能震慑造假者的嚣张气焰,让其有所敬畏。

对造假“保护伞”也应追责到底

科技日报的文章说,借助于媒体监督,李连生最终倒了。可见,认定是否造假并不难,难的是学术研究缺少相应的监督纠错和惩戒处罚体系。迫于社会压力,校方依据内部办法清理门户;但多次阻挠举报的校方负责人,又承担什么责任呢?靠高校自揭家丑、自清自净,不可能遏制学术失范。重要的是相关主管部门要完善学术不端处理和惩处机制,建立第三方独立调查制度。无论对造假者,还是对协助造假的直接责任人,都要追究责任到底。如果不问责那些宽容造假的“保护伞”,学术就难以真正回归其应有的尊严。

要用法律手段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羊城晚报的评论则认为,李连生骗取国家级奖励,但受到的处分却仅仅是解聘,这显然不合理。学者们的欺诈行为同样给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什么就得不到法律惩罚呢?当务之急,是要用法律手段治理学术不端行为,至少是涉及经济问题的学术不端行为。在司法层面,对李连生们的行为,可以适用现行法律中诈骗罪等罪名;立法层面,应该完善科技法规的相关规定,设立相关罪名,对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追究刑事责任。这样的治理才更有针对性,方能达到遏制学术不端的目的。

(均为本刊编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