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金融并不是近年来文化产业作为国策提出之后才出现的。即便在文革时期,传统的文化产业如电影制片、印刷业、唱片业、工艺美术业、乐器产业、文具生产、文化用纸和感光材料等与银行之间已有紧密的联系;改革开放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旅游、广告业等与银行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二十世纪末网络文化的兴起
虽然金融的监管与文化体制的管理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将文化产业推向市场经济体制却必须打开融资的大门,融合文化和金融,依靠制度创新发展文化产业,这反映国家管理文化事业方面的进步,也为文化产业金融的活跃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服务还面临着一些难点: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符合金融服务条件的文化企业规模有限;二是通晓文化产业金融交叉学科的人才短缺;三是文化金融服务案例典型示范的工作尚待深入,缺乏全国性的领导与组织工作;四是资本输出带动文化输出和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实践还不成规模;五是在文化促进内需的研究上思路单一,过于依赖电影和旅游,而忽视像礼品一类“不起眼”但市场潜力大的文化产品的投融资研究等。
研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找到撬动融资的政策杠杆,已成为地方化解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的攻坚课题,如北京市宣武区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产业银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心;重庆市九龙坡区尝试了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等,为文化金融体制的创新做了有益的探索。
在文化产业服务方面,擅长中小企业业务的银行及大银行的中小企业事业部积累的经验较多。比如,北京银行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市场占据较大的份额,对版权产品打包贷款的做法开创了国内先河,也缩短了中外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差距。现在,由于国民经济的调整和传统行业周期的变化,新加入文化产业金融服务领域的银行越来越多,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以百亿元规模支持文化产业的银行已不下10家。中信保、地方财政担保机构及众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解决轻资产的文化企业抵质押物短缺导致的融资风险方面大胆创新,为文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作出了贡献。
风险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的要求并不比对其他行业的要求低,实际上,对于投资者而言,任何企业都一样,关键是要符合其回报期望。近年来,境外资本虽然只进入了有限的领域,但是成功者依然不少,尤其是在新兴网络文化服务领域,在美国上市、却立足中国国内文化市场回报预期的企业,已经发展成“中国概念”企业。国内方面,大型文化事业转型后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资金普遍较为充裕,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像出版行业达到上市标准的企业已有近百家,正在排队等待上市,而上市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成由事业到企业的真正转变。
单项政策的美好期望并非说兑现就能兑现,文化产业如何抓住金融春天的机遇至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