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天来得晚,何况,这是冰城哈尔滨。
朋友们等不及了,纷纷候鸟一样,飞向了海南,扑在三亚柔柔的海滩上,接受波花们温馨的拥抱。而我,依然留在还被风雪欺凌的北方。冰晶结成的窗花被狂风撕碎,窗外的建筑瑟缩发抖,车辆都埋下头喘着粗气爬行。温度计不顾供热公司的脸面,一个劲地下降,我披上了当
拿起了一部书,书名《挺进高寒》,那是老朋友吕中山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记述了1964年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挺进风雪迷漫的大兴安岭修建铁路的故事。那一年大兴安岭特别的冷,气温竟达到零下50度。当地流行这样的顺口溜:“大兴安岭四大怪:吃水用麻袋,开门用脚踹,汽车没有人走得快,年轻姑娘像个老太太(那里的人都穿着厚重,满脸霜雪,从外面看分不出男女老少)。”书里还有这样的细节:战士们住在山林里搭起的帐篷里,靠烧铁桶炉子取暖,上半夜那炉火热得能把挂在头上的毛巾烤焦,下半夜火熄后冷得能把放在脚下取暖的热水袋冻成冰坨。就是在那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十万英雄的铁道兵在硬如铁石的崇山峻岭上修建了850多公里铁路、1000多公里公路。有人统计,每3公里就埋着一个为此献身的军人的英灵!这是一条用生命铺就的天路,它打破了在高寒地带的大山上不能修铁路的历史,为40多年后的青藏大铁路飞架世界屋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又找到了文学前辈刘白羽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心灵的历程》,里面记述了这样的故事:1965年的一个深夜,周恩来总理把他叫到中南海西花厅,对他说:大庆会战当年没拍下纪录片,我有责任。他希望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刘白羽组织力量去补拍。白羽在书中写到:
“大庆会战那是一个冬天,是一个严寒而困苦的冬天!当时赫鲁晓夫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妄想使我们没有一滴油……看着一辆辆汽车驮着大煤气袋,我们的心痛得在流血呀!怎么办?乞求吗?不,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民族,天塌下来也挺得住。正在这关键时刻,在周总理亲自布署下,在零下40度的黑龙江荒原上,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石油大会战。风似硝烟,雪如弹火,大庆人一个个挺身而出。他们用自己热血沸腾的胸膛溶化了冻得铁硬的地壳,寻觅着深藏的地火,终于凭着一股干劲,喷出了中国自己的石油,欢呼声响彻云霄,我们从危难之中冲破难关前进了。”
后来,刘白羽亲自带队,和著名导演张骏祥一起,把他如上的激情文字拍成一部记录大庆会战的英雄史诗。现在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王铁人跳进泥浆池,以及众多工人高举红旗开赴荒原的场面,就是那部纪录片的片断,它们作为经典画面,永远镌刻在共和国辉煌的历史画卷上。
风雪严寒是大自然为人设置的一个考场,经受住考验了,你就获得了一张入场卷,拿着它,你就能走进富足和幸福的春天。上帝是很公正的,它给了风雪严寒,也在那冰冻三尺的荒原和人迹罕见的山林里埋下宝藏,你只要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就能在绝境中抱回一个个大金娃娃。回想近百年来,我们勇敢的黑龙江人开垦“北大荒”、开发大庆油田、进军大兴安岭,哪一次战斗不是和大自然的生死拼搏?哪一次不是对自己命运的改变?如今的黑龙江省已成为国家的“大粮仓”、“大油库”、“大煤田”、“大工厂”和“大花园”,那都是一代又一代黑龙江人,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在荒原野岭上创造的人间奇迹!
风雪严寒又是一个大舞台,它让懦弱者退却,让勇敢者尽显风流。北国风光奇丽壮美,黑龙江人豪迈英武。在大风雪中挺立的青松,是黑龙江永远不弯腰的男人;在春寒料峭中绽放的达紫香,是黑龙江冰清玉洁的女人。“奇寒苦冻,锻炼才成”,这是清朝诗人陈维崧的诗句。就是这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炼就了黑龙江人顽强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风雪严寒方显英雄本色,风雪中我们心中燃起永不熄灭的灯火,严寒里我们胸中涌起“急令飞雪化春水”的激情。我们是北国的天骄,以饱经风雪严寒为荣,更以挑战风雪严寒为快。
风雪严寒,对我们也许还是个机遇。作为一个经历了北大荒8年风雪的老知青,我有幸参加过冒着搅得周天寒彻的“大烟炮”进军荒原的战斗,载着我们青春和理想的马爬犁穿过呼啸的风雪,我们的歌声呼唤着沉睡的处女地。天刚刚亮时就出发,先遣队下午就到达立着木桩的荒地,然后在雪地上支起帐篷,架起床铺,晚上就开火做饭了。在这升起第一缕炊烟的地方,现在已是一个生产数万吨粮食的基地和繁华的小城镇。只有隆冬季节,沼泽才能变成硬地,才有路,人和物资才能进入荒原。所以,最艰苦的开荒建点都是在气候最恶劣的冬天,开发大庆油田、挺进大兴安岭都是在最冷的日子里起动的,就是这个道理。于是,黑龙江昔日的“冬闲”变成了“冬忙”,连最偏远寂寞的雪野上,也立起了一片片如童话般神奇的宫殿,从此,那里面不断生长出春天的故事,响起了夏天的歌声,迎来了秋天的欢笑。更神奇的是近年来,从省城哈尔滨到遥远的北极村,各地都建起了琼楼玉宇,都成为冰雪乐园,让来自全国、全世界“找北的人”像孩子似的流连忘返。上帝给黑龙江人一个苦寒宫,黑龙江人自己打开了一道通向光明和温暖的门。在最冷的季节里,最北的黑龙江成了最热的旅游胜地。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是“绝处逢生”和“化腐朽为神奇”的思路。
因此说,我在欣赏着冰雪,我在享受着严寒。我看到街道上涌动着清扫冰雪的人流,我感到我的家乡正热气升腾。寒风在退却,阳光下的雪野竟如此璀璨,如此多情。我想起前几天在哈尔滨市文联召开的座谈会上,出生在哈尔滨的翻译家、画家和作家高莽先生的话:“我们北方人最富于创新精神,可能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只有无畏地奋斗才能杀出一条生存之路。”他还说:哈尔滨的文化在中国独树一帜,在新的时代是大有作为的、大有希望的。
无论世界政要们如何在哥本哈根对保护生态信誓旦旦,但大自然对穷奢极欲的人类的惩罚并没有停止,更强烈的风雪严寒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是否作好了长期抗寒的准备?我想起了央视“文化访谈”中女作家迟子建说过的一句话:“我们长期在北方生活的人,切记不要熄灭心中的那一团火。”就是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在北方风雪中生活的许多小人物的苍凉人生,而他们的心中总是燃烧着温暖的火。迟子建那部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额尔古那河右岸》,记述了一个生息在风雪大兴安岭中的鄂温克部落的命运,在那淡淡的忧伤中,让你惊叹生命的伟力和柔韧。
火是风雪严寒的天敌。心中有火的人总是不畏严寒。因为我的心中还有火,我还在严寒中坚守,并为可爱的读者们写下这篇温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