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或许,对于资本主义的漫长历程而言,此次金融危机不过是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又一个病症,但它却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一个问题的思索:资本主义究竟要带我们到哪里去?
在过去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寻找一个什么样的理论切入点?答曰:以史为镜。毫无疑问,马克思以来的这一个半多世纪里,马克思主义和欧美左派社会理论的资本主义批判历程与我们对当下资本主义的探究最为密切,然而在理论层面上却一直未能得到系统的梳理。这已经成为我们推进和深化资本主义研究的一个瓶颈。秉承孙伯?先生开创的深层历史解读的文本学研究方法,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群策群力完成的《资本主义理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正是这样一部应时而生的奠基之作。
这套理解史是对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内部理解资本主义的全程、全景式梳理。各卷紧紧围绕资本主义理解和批判这一主题,以历史和逻辑的顺序展开,深入探究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经过第二国际、前苏联,一直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左派学者关于资本主义理解和认识的发生、发展的思想史,合力绘制了一幅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的全景图。这种宏观全景式的专题性研究,不失为本套理解史的一大特色。
其次,主题清晰、逻辑贯通是本套理解史的另一大特色。纵观各卷,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题。具体而言,第一卷在继承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团队多年来的研究积淀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研究范式的形成和发展的全程,为以后各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卷着重从当代的新视角深入挖掘和重新审视了第二国际各种代表性的现代资本主义理论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因素、现实影响与思想史地位。在前两卷的基础上,第三卷着力研究自19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俄国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深入剖析了马克思以来的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以及苏俄本土的独特历史实践情境对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的动态关联,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划分阶段、总结经验。接着,第四卷立足于经济哲学的视域,详细考察了西方左派经济学界在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观点;第五卷通过划分国家资本主义批判、消费社会批判、晚期资本主义批判、全球资本主义批判以及资本主义的国家及其意识形态霸权批判等五种模式,勾勒出20世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左派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变迁与内在逻辑。第六卷则围绕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激进思潮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展开逻辑梳理。总体而言,这六卷本的资本主义理解史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第三,跨学科的交叉式研究是本套理解史的又一大特色。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时体现出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特色在本套各卷当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例如,第四卷“经济哲学视域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主题鲜明地立足于经济哲学的视域,通过分析西方左派经济学界五种代表性的资本主义批判观,致力于解读从经济哲学视域入手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本质内涵。同样,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被普遍解读为走“资本主义文化批判”路线的资本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的第五卷并没有局限于文化维度的剖析,而是深入地挖掘了以往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所忽视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综合了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地理学与空间理论等学科视域。
当然,以上三点无一不得益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总则,而这正是本套理解史所坚决贯穿并身体力行的研究原则。总体而言,本套理解史在重新审视各种代表性的资本主义理论时,并不会简单停留在显性结论的判断上,而是从理论内容、方法论范式与深层历史观三方面总览,三管齐下,形成多维立体的解读构架,从而让这段专题性的思想史第一次以一个整体的面貌真正地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