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有水并非生态旅游,一些景区经营者其实破坏生态。
漫画作者:陈鸣春
保护地是划出特定范围进行有目的保护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建立适合自己国情和需求的多种类型的保护地。我国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保护地类型。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6%,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1%,其他类型的保护地也占有相当数量的国土面积。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在国家资源和环境保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画地为牢弊端多多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整个社会结构和关系不时发生变化,画地为牢、被动的、静态的保护思想和模式已不能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显现出许多弊端:
――从各种类型保护地的建立来看,不同类型的保护地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每一种保护地的建立都是基于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由不同的管理部门建立了不同的保护地类型,国家的整个保护地系统没有从全局的角度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划,体系不够合理和完善,再者难以进行国际管理模式对比和借鉴。
――我国保护地建立的基本流程往往是从下而上的申报制度,当地政府申报的积极性往往不是来自于对资源的保护,而是更注重被冠以“国家级”、“国家”、“国际”、“世界”等具有巨大广告宣传效应的名称,以此取得知名度和有关的经济利益,最终后果导致过度开发,资源破坏。
――作为最大的保护地类型,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强调了保护区的自然属性,忽视了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致使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突出。而风景名胜区更多注重其社会属性,保护强度往往不够。风景名胜区在审批前往往不做资源的考察,对于敏感和脆弱资源不清楚,保护对象不明确,对于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没有保护目标,在旅游影响的积累效应下生物多样性经常丧失严重。
――我国保护地管理系统复杂。其一,多个部门管理同一种类型的保护地,比如自然保护区有归属林业部门管理的、有归属环保部门管理的、有归属农业部门管理的等。不同类型的保护地更是分散在多个部门中管理。其二、同一块土地被多个部门管理,比如,一块土地是自然保护区,又是森林公园,又是风景名胜区等。
系统规划科学分类
在国际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竞争激烈和环境影响敏感的大背景下,以及我国发展所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实际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历史的必然。各种保护地的建立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保护地的建设与管理正处于调整发展期,调整要从保护地体系和管理体系两个方面进行。
――我国应从国家层面全面系统规划保护地体系,保护地类型应涵盖不同的资源保护需求、不同的保护强度需求,针对资源特点合理赋予保护地类型,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保护价值和利用价值。
――积极引介国外的成熟保护地模式,比如国家公园模式就比较适合对我国有些资源的管理。国家公园是在最大限度保护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资源的环境教育价值和游憩功能,同时兼有提高国民共有资源的认同感,凝聚国家意识。国家公园对资源的保护强度是介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之间的一种类型。因此,对于我国景观价值高,资源敏感性较低的自然保护区,可以降级保护强度,建立国家公园,在有效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对于环境敏感性高的风景名胜区,应提高保护级别,也可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无论什么类型的保护地都是发挥对自然或文化资源的保护功能,保护地的管理应该由一个部门实施,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避免目前管理重复、交叉、混乱的局面。具体到资源管理的效果,应该有其他部门实施监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固然有自己的国情,但保护资源与环境应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应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社会经济可持续是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动力的思想指导下,摒弃传统的画地为牢、静态的、被动的保护模式,取而代之的应是开放的、积极的、主动的、全民参与的保护模式;建立统一管理、可以与国际进行对比的保护地等级系统。只有建立起更加科学的管理和分类系统,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变为全体大众的自觉行为,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能可持续的有效保护和利用,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作者单位: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