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网广安分频道
杨宪明被一辆飞驰的出租车撞上,倒在了送完助学款骑车返程的路上。记不清前面曾有多少次这样的行程,但这次,却成了终点。
办公室里,还有
被推进抢救室前,面对泪流满面的妻子,他只说了三个字:对-不-起。
杨宪明是四川广安义工联合会的会长,也是广安义工第一人,广安义工组织成立的当天,他为自己取了一个网名“天下行”,立志把爱传播天下,义工们都叫他“天哥”。在广安,知道“杨宪明”的人不多,但“天下行”“天哥”的知名度却很高。
2006年8月一天的特殊经历,使曾为“驴友”的杨宪明萌生了当义工的念头。那天,他“驴行”至广安区东岳乡峰谷村,路旁一个割猪草的小女孩吸引了他的目光。看上去顶多10岁的女孩,却背着一个和她高矮差不多的大背筐,稚嫩的肩膀被背带勒出丝丝血痕,一张小脸在烈日下涨得通红。
“你家大人呢?”杨宪明轻轻地问。“没有妈妈,爸爸前两年也死了。”小女孩怯怯地答。
……
就这样,小女孩唐子梅走进了杨宪明的视野:一个刚生下来便被亲生父母抛弃、如今养父又因病去世被迫辍学的孤苦伶仃的孩子。那一夜,杨宪明难以入眠。“杨伯伯,我想上学!”小子梅的心愿,让他心痛如绞。
第二天一早离开时,杨宪明留下了身上所有能留下的东西。回城后,他在第一时间将唐子梅的情况发布在各大网站上。两个月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寄来了首笔也是首月的助学款――150元,并承诺将资助唐子梅直至小学毕业。
10月9日,是唐子梅最快乐的日子,这个辍学在家的小女孩终于又踏进了梦寐以求的校园。杨宪明亲手为她背上新书包,书包里装着水彩笔、铅笔和图书。
一周后,唐子梅寄来感谢信:敬爱的杨伯伯,您比我亲生父母还亲,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读完信后,欣慰之余的杨宪明很快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成立一个组织,把更多的爱心汇集起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网民们的热烈响应,同月底,广安市首个义工组织――广安义工联合会理事会挂牌成立,杨宪明被推选为会长。
“选择义工,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杨宪明对他的义工朋友们说。除去工作,其余的时间,他常常是和义工们风餐露宿在乡野,挨家挨户走访调查资助对象,实施救助。他曾冒着酷暑,带领义工们为白血病患儿吴韩募捐;汶川地震的第二天,杨宪明就带着募集的2万多元现金和灾区急需的棉被、食品、帐篷,奔赴灾区;2010年春节前,87岁的李先全收到了杨宪明送来的盐、油、米;就在牺牲前几个小时,杨宪明骑着自行车为广安二中唐飞飞等8名贫困学生送去了助学款……
作为义工联合会的会长,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一”的工作方法:
――建立一个网站,第一时间发布受助对象信息;
――一周一次走访调查,把爱心惠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一次活动公布一次账目,确保每一分爱心捐款都用在受助对象身上;
――受助学生一学期两封感谢信,资助者与受助者“零距离”对接。
“四个一”的工作方法实行3年多来,广安义工联合会已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累计走访调查贫困儿童3000多人次,募集爱心基金近200万元,资助学生1231人。
杨宪明牺牲后,人们才更多地知道了“天哥”杨宪明。1986年杨宪明以优异的成绩从四川农机校毕业。1995年,杨宪明被调到广安地区水利农机局农机监理所工作,牺牲前,他是局办公室主任。今春以来,广安遭受特大旱灾,全市3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30万人和54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杨宪明一直奔走在抗旱救灾一线,没日没夜地忙。广安区蒲莲乡禹山村村民陈振良记得,3月初,正当他为缺水育秧犯愁时,是杨宪明带人给他送来了急需的抽水机。
“多好的人呀!穿着一双胶鞋,喝的水吃的干粮都是自个儿带来的……”陈振良没有记住杨宪明的名字,却在心里永远记住了他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