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时代转型 阅读永恒

2010-04-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演讲人:王余光 我有话说
    对话

读书风尚与社会发展

    编者按王余光教授的《时代转型阅读永恒》演讲结束后,一些专家与读者以“对话”的方式分享了阅读的心得体会,座谈阅读对一座城市的意义。下面撷取部分对话内容,以飨读者。

东莞图书馆举办的“放飞梦想”大型诗文朗读活动。

主持人: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双转型,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老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您认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当地的读书风气有什么关系?

黄铁苗(广东省委党校教授):我觉得,一个地方要持续健康的发展,人的素质是基础,读书当然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有效方法。就拿广东来说吧,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快,可如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自主创新能力等都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例如,2007年广东服务业的比重为43.2%,低于北京的71.3%、上海的51.9%,远低于发达国家72.2%的平均水平;制造业的设计研发机构也大多在香港,广东只能赚取有限的劳务费;自主创新能力也比较弱,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要改变这种局面,广东经济由传统的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都和阅读、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有着密切关系。广东要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转换,推动产业升级,必然要求在这里生活的人拥有这种推动转型的能力,必然要求营造和谐融洽的转型氛围,而实现以上条件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

主持人:黄老师认为,一个地方持续健康的发展也需要人的素质的提高。那么,詹老师您能否具体谈谈阅读对东莞这座城市本身的意义吗?

詹谷丰(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阅读,对一座城市而言,是孕育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凝集城市力量的重要方式。东莞作为一个拥有5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如果没有一种博大的胸怀,没有一种强烈的精神感召,没有一种文化的包容,就不可能在新的一轮经济发展中凝聚力量,赢得竞争,就不能提升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双转型。可能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东莞市委、市政府在近几年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加强“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建设,增加文化的内涵,使生活在东莞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亲近东莞,阅读东莞,热爱东莞。

就拿我个人来说,我对东莞的热爱可以通过阅读来证明。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江西,东莞和我的家乡一样,有着深厚和灿烂的文明史,但这种文明在与经济的较量中显得黯淡从而被人误读为文化沙漠。没有人愿意生活在文化的沙漠之中,但是证明东莞文化绿洲的根据需要到文化的海洋深处去打捞,这需要用情感作横渡的船筏,潜入到文献沧海的深处打捞捕捉历史的碎片,然后串联成文明的珍珠项链。最近,我从单纯的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关注转移到了对东莞历史的探寻和阅读。邓慕尧编的煌煌150万字的《东莞人物丛书》,让我触到了自古至今当地杰出人物的体温;杨宝霖发现并点校的崇祯《东莞县志》,让我进入到东莞1600多年的时光隧道;《虎门遗韵》、《虎门历代诗选》、《悬榻斋集》、《王宠惠与中华民国》、《莞城千年文化》、《庐江郡何氏家记》以及袁崇焕、邓植仪、蒋光鼐、张荫麟等杰出人物的研究专著,让我领略了东莞深厚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星光闪耀的名人。我由此感到自己的渺小,浅陋,同时也油然生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自豪和荣耀。

一座城市就是一本大书,它包罗万象。阅读是没有国界的,它像一棵古树的枝叶,铺天盖地,但它的根却深深地扎在泥土中,需要我们用锐利的眼光,透视生活的本质。东莞的地域文化是我阅读的根,东莞的地域文化,可以让所有的阅读者,从东莞城市文化的粤音中,看到东莞这个新兴城市不会与他人混淆的籍贯和具有独特个性的面孔。

主持人:看来阅读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总是铭刻着历史的印痕。东莞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新兴的制造业城市,田老师,是这样吗?

田根胜(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东莞是一座有着悠久的读书传统和良好的阅读风气的城市。在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近百年的时段里,先后涌现出多个光彩耀人的学问家族:例如,以政法起家的虎门王氏家族(王宠惠、王宠佑);以官而学的莞城邓氏家族(邓镜容、邓尔雅);以商而学的麻涌莫氏家族(莫伯骥);以武功起家而后以诗、画著名的可园张氏家族(张敬修),等等。最为知名的是以学术起家的莞城容氏家族。在容氏家族中,容庚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称赞的“古文字学四少年”中年龄最长、著作最多的一位;容肇祖是著名古典哲学研究家、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学家。

东莞人喜欢读书,更喜欢藏书。明代诗文家陈琏,家有万卷堂,所藏图书多是秘府没有的书;清末明初著名学者陈伯陶,喜欢收藏明清野史以及万历以后的奏议别集,家中藏书达万卷以上;著名学者、藏书家伦明,专门收藏四库没有收藏的书籍,藏量达数百万卷,并将住处命名为续书楼;民国广东藏书第一人莫伯骥,藏书50万卷,并将其藏书楼命名为“五十万卷楼”;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容庚,收藏金石书籍过万册,居住地命名为“五千卷金石书室”。

此外,在明清县级书院中,东莞分布数目达35所,居全国榜首。另据东莞方志记载,东莞历史上有240人中科举进士,1714人中举人。明代四品以上的东莞官员64人,其中一品有何真、袁崇焕、陈策等3人。如今,东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图书馆事业、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不仅为东莞市民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而且,也使这座城市逐步成长为新兴的阅读之城。

主持人:在前面王余光老师的演讲中,提到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李馆长,您能否谈谈公众图书馆怎样发挥这个作用呢?

李东来(东莞图书馆馆长):要让公众图书馆真正为提升人的素质起到作用,我觉得要做好这样几点:

一是要让所有的市民都有条件阅读。这就需要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公益、丰富、便捷、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让城市处处成为便利的读书之所。东莞图书馆通过总馆、分馆、服务站、图书流动车、图书馆ATM等三级网络、五种形态的合理布局,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1个总馆、46个分馆、102个服务站、5个图书馆ATM的服务体系,并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服务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读书学习。而且,还通过总、分馆的实体网络和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东莞数字图书馆相结合,通过自助图书馆和图书馆ATM实现了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为市民读书学习不受时间、地点、方式限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是要让所有的市民都有兴趣阅读。这就需要有效的载体去推动,比如举办读书节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从2005年开始,东莞每年举办一届读书节,迄今为止举办了五届,累计举办各类活动2000余项,参与群众1500余万人次。从我们图书馆来说,也在促进转型。我们建设传统纸本文献与现代数字文献并重的复合式馆藏,推出了漫画图书馆、衣食住行图书馆等10个主题图书馆,开办全开放、全免费的公益讲座、打工学堂、市民空间等培训讲座活动,推出数字图书馆、东莞市民学习网、手机图书馆等新的阅读载体,提供不同的阅读体验,激发市民的阅读兴趣。

三是要让所有的市民有积极性阅读。这就需要有效的机制去保障,比如激励机制、创建机制、考评机制等。一个人读书,是个人的自觉;一个群体读书,需要榜样的示范和积极的引导;一个城市读书,还需要有政府的因势利导,读书氛围的营造,读书平台的构建,以及科学的筹划和持续的指导。东莞通过评选、巡展、巡讲、总结表彰等方式对各类学习成才、学习创业典型进行表彰,通过典型示范、榜样引领、激励驱动在全市范围内培育起好学向上的风尚。通过文化建设考评使各单位、各镇(街)在阅读活动的开展中,形成努力有方向,学习有榜样的良好局面。

主持人:那么,上面提到的这些措施,对生活在东莞的人来说,是否起到作用了呢?杨海龙,作为一个东莞人,您对读书节的是怎么看的?

杨海龙(东莞市东华医院):我常想,读书本是个人的行为,一个城市为什么要以读书节的形式去推动,并且一年一届,一年活动常态开展?后来我领悟到,通过读书节这种形式可以体现一座城市“以读书为荣”的价值观念,以“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东莞读书节的举办,不仅表明东莞这个制造业名城的文化态度和精神追求,而且也表明东莞对未来的远大志向。作为一个读书人,我每年都关注东莞读书节,并且还参加其中一些活动。

主持人:较好地利用图书馆,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素质,成就事业的辉煌。海沫,作为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阅读是否带给了你帮助?

海沫(东莞读者):我是2003年来到东莞的。初到东莞,对东莞一无所知,只知道要先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过后不久,我在工厂找了一份普通的文职工作。在工作中,我明显感觉到了压力,这种压力促使我每个周末都来到东莞图书馆。我发现图书馆的市民学堂有公益技能课堂、公益生活课堂、公益讲座等三个不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学习模式供我们选择。因我不会讲广东话,工作和社交都受到影响,于是我和朋友相约一块参加了公益技能课堂的粤语学习后,我和朋友粤语水平进步很大。后来,为了开阔视野,我一有时间就来东莞图书馆倾听专家的讲座,借阅自己感兴趣的图书,经过几年坚持,我从专家的讲座中聆听出了智慧和勇气,从借阅中的图书读出了心态的平和和宁静。通过几年的努力学习,我的职位得到了升迁,生活也发生了改变,这与东莞图书馆给我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