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约请的专家学者畅谈认为:
●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可以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相互关心、厚德载物的仁爱情怀,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抗击巨
大灾害的关键时刻,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已深深镌刻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内心深处。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组织机制和指挥体系,发挥了我们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快办事、办好事的优势。
天灾巨变,再次考验华夏儿女。4月14日,天摇地动,玉树裂开了巨大伤痕,无数民房和建筑等瞬间夷为平地,一个个活泼的生命逝去,一个个幸福的家庭罹难。
突如其来的天灾巨祸,牵动了全体华夏儿女的心。天灾无情人有情,大难面前有大爱。连日来,我们感动振奋,在此起彼伏的“玉树不哭”“玉树挺住”的撼山排海声中,全国沸腾了,世界也为之震惊。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不是屈服而是奋争,不是毁灭而是重生。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一道,心里惦记着灾民牵挂着灾情,中华华夏儿女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的无比的坚强团结,中华大地涌动着是至真大爱,巨灾更激发凝聚了高昂的民心民气。
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总是愈挫愈勇、屡创弥坚
叶仁荪(江西理工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为什么在灾难面前她始终能够战胜千难万险傲然挺立于今天?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得益于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靠着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华民族在数不清的灾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不沉沦,而且是愈挫愈勇、屡创弥坚。
正是靠这种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抗争精神,才使我们在灾难面前强忍悲痛,以坚强的毅力果敢地与灾难对抗。正是靠这种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才使我们在灾难面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中华儿女的能量凝聚在一起。这种民族精神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已经得到很好的诠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次玉树抗震救灾中,她能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和升华。
卫建国(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近年来,我们国家经受了多次洪水、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但每一次,中华民族都能从灾难中坚强地站立起来,重建自己美好的家园,创造更加幸福的新生活。
从中华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的层面看,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和铁骨铮铮的精神气节,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巨大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从个体层面看,中华民族信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信条,相信正确对待逆境对砥砺人生的重要性。“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秋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太史公司马迁的这番感叹深刻的道出了古人所崇奉的艰难困苦对于民族发展的作用。从国家层面看,中华民族提倡克服困难、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的精神,坚信卧薪尝胆、多难兴邦的真理。
事实上,在任何时代,对任何国家来说,灾难总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在灾难面前要有坚强的信心,要有团结一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大灾大难往往是对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的严峻考验,而通过大灾大难又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林新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民族为什么总是“多难”呢?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既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天灾”,比如地震、水灾、旱灾、疫病等,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祸”,比如外侵、内乱、暴政等,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血泪史。尽管如此,中华民族总是能在多难中崛起,在多难中兴邦,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绵延不绝的一个文明奇迹,为什么呢?我认为没有别的,就是坚强、信念和乐观!
我们坚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遭遇什么灾难,我们中华民族都从不屈服、从不言败、从不低头!
我们有信念。无论历经多么艰难的过去,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悲伤,我们中华民族始终坚信未来、坚信自己、坚信良知!
我们乐观。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最善良也最博大的民族,我们总是以包容的胸怀、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同时也如此看待自己!
所谓“多难兴邦”,不正是中华民族“坚强、信念和乐观”精神的写照吗?!中华民族有着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
程志华(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希望遭遇灾难,但灾难在伟大的民族面前却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从而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这便是“多难兴邦”这一成语的意指。《左传・昭公四年》载:“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中华民族便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总是最终的胜利者:唐山地震后,当地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了一个全新的唐山城;西南大旱,使我们明白了节水不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而是拯救生灵的大事;王家岭矿难,我们知道了不抛弃、不放弃,万众一心就能谱写生命的赞歌。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信的民族,是一个愈挫愈勇、永不言败的民族;灾难不仅压不垮伟大的中国人民,反而会成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
多难兴邦,是因为我们有坚强不屈的伟大人民
卫建国:在玉树地震巨灾面前,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奉献精神;体现出了手拉手、心连心、永远在一起的高尚情怀;展示了情系灾区、大爱无疆的博大胸襟。全国各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大批的志愿者奔赴灾区参加救援,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动人心魄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
在中国,这样的精神和胸怀不仅体现在玉树灾区,在一切灾害面前,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力量和冲击。在1998年南方抗洪前线,我们看到了这种精神的播撒;在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我们体会到了这种品格的震撼;在2010年西南抗旱前线,这种精神依然是人们战胜旱灾的巨大精神动力。应当说,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相互关心、厚德载物的仁爱情怀。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林新奇:全国各族人民面对地震灾害时的表现,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受灾者不屈不挠的坚韧毅力;二是全国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团结一致;三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慷慨无私。比如许多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克服高原反应,奋不顾身,真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可歌可泣!
程志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作为中国哲学的第一原理,它不仅鼓励每一个中国人自强、自立,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撑。面对玉树“4.14”地震所带来的灾难,华夏儿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大爱之心和实际行动来护佑处于灾难中的灾区人民。我们坚信,在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下,玉树灾区的震后救援工作必将顺利完成,玉树人民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中华民族的明天也会更加灿烂辉煌!真心地祝愿灾区人民,真心地祝愿中华民族:“大难之后,必有后福;大灾之后,必有大兴!”
有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有英雄的人民军队,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灾害
卫建国: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着指挥中心的作用。胡锦涛在得知地震消息后决定提前结束访问回国,并说:“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到灾区视察,并反复强调只要有一分的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的努力,决不放弃。这种坚强的领导能力和鞠躬尽瘁的爱民情怀,是取得抗震救灾胜利的根本保证。
林新奇:此次玉树地震,党和政府的表现首先是及时果断,反应快捷灵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和领导能力。最高领导层在第一时间作出决策部署,一个字:快!其次是以人为本,救人要紧,人文关怀,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宗旨。比如及时中断出访出差行程,发表相关谈话,发布安民指示等。还有战略意识,面对国内外复杂状况,能够掌控全局,把握方向,形成危难中的真正的主心骨。最后是统筹得当,一边是地震发生、一边是世博会开幕在即;一边是国际经济危机未了,一边是旱灾肆虐蔓延。迫不得已的多方作战,却是阵脚不乱、步步为营,显示了很高的统筹协调能力和水平!
叶仁荪:应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自然灾害,对各国政府来说,都是对其执政能力的巨大考验。这次玉树地震灾难也不例外。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在国外访问的胡锦涛总书记果断决策压缩出访行程提前回国。胡锦涛总书记的“同人民在一起”的深情告白,道出了中国领导人对人民的深深牵挂与责任,给灾区人民和救灾人员以巨大鼓舞,成为2010年中国最美丽的语言。温家宝总理推迟了原定于对文莱、印尼和缅甸的正式访问。两位领导人先后来到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卫建国: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哪里有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哪里就有希望。这俨然成了和平年代共和国版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革命战争年代,军人的职责是冲锋陷阵,流血牺牲;在和平年代,军人的职责和使命虽然有了极大的转变,然而凡是有困难和危险的地方,军人又总是冲在最前面。多少年来,凡是共和国发生巨大灾难,凡是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威胁之时,最早出现在现场并全力以赴牺牲奉献救险救灾的总是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军民团结如一人,世界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灾害。
在巨灾面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集中体现
叶仁荪: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抗震救灾强大的精神力量。然而,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发扬与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是紧密相关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族精神不同于封建制度下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精神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族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的实践再次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我们国家在紧要关头,集中全国的资源和力量抗击地震灾难提供了可能。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组织机制和指挥体系,也保证了整个指挥系统的集中、有序和高效,使全国上下一盘棋,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快办事、办好事的目的。这是其他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在玉树抗震救灾中,我们再次看到,中央的决策在全国上下得到了最快的响应,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制度优势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卫建国:玉树抗震救灾以及汶川抗震救灾和其他救灾行动,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迅速调集一切力量战胜灾难的能力,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把人民利益视为最高利益的根本追求。玉树抗震救灾也展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显示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灾区人民所需要的救灾物资和生活用品能够迅速调集,灾区人民的伤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灾区人民的需要能够很快得以满足,这方方面面无一不在展示着一个伟大国家的真正强大的国家力量。
风雨中的警民情王小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