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凯军同志的新著《论中华民族――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书已由文物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书中综合运用地理学、气象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资料从地域特点和长城兴废的角度探讨了中华各族内向发展、互补依存和逐渐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揭示了华夏―汉族―中华―中华民
书中对中华民族历史考察的角度独到、新颖,并有力论证了自古以来中华各族内向发展、交流与融合并逐渐发展成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必然性。作者从中华大地东滨大海,北临蒙古高原,西和西南由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围绕的地理环境入手,分析了五千年来中华各族内向发展、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趋势,这种趋势最终突破了分割胡、汉的万里长城,形成了胡、汉融合的早期的中华民族,历经辽金元明清又有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洲等加入进来,使中华民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晚清以来中华各族在抗击外国列强入侵的斗争中最终确立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本书比较准确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作者认为,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包括内在规律和外在原因两个方面。内在规律是“先多效应”的作用,即在中华各族内向发展和交往中,居于多数、先进的核心族群必然对处于少数、落后的族群产生影响,无论他们是作为被统治民族如商周时期的蛮、夷、戎、狄和秦汉以来南方的楚、吴、越、蛮、僚、俚等;还是作为统治民族如在中华大地建立过局部政权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项以及建立过统一王朝的蒙古和满洲等,最终都或多或少地融合到汉族这个主体族群中来。外在原因则来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不断入侵的刺激。中华各族人民面对域外共同敌人的侵略和晚清政府、北洋政府、汪伪政府和伪满洲国的投降卖国,都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怒和坚决与侵略者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在共同抵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不懈斗争中,全国各族人民日益清醒地认识到求同存异、同舟共济和结为一体的重要意义,因此进一步强化了历史上形成的内在凝聚力,形成了对外来侵略者无所畏惧,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痛恨,对国家民族无限忠诚的共同品格和对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
作者采用了现代西方Nation(民族)和Ethnic(族群)的概念和宏观思考与微观考据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加强了论证的科学性、严谨性,使思想观点令人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注重宏观思考、微观考证和量化分析并较好地运用了数学方法,使自己的思想观点有了坚实而准确的依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作者系北京市考古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