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举世无双的“利益边界”

2010-04-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特邀嘉宾:国防大学公方彬 主持人:本报记者陈劲松 我有话说

编者按在中国军队抢险救灾过程中,西方媒体曾表达过两个“想不到”:想不到中国军人和老百姓关系那么好,想不到中国军人到灾区不带枪。本文将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的性质、历史传承、价值观与利益边界等诸点,来回答上述“想不到”的问题。

玉树地震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迅速出动,以最快速度抵达灾区,并且在一天时间里,抢救被埋群众1000多人,挖出遇难群众遗体107具,救治受伤群众数千人……回顾新中国发展史,人民解放军在每一次灾难面前都是冲在最前面。

溯历史源流而上,一个个熟悉的画面、故事和人物,让人感动,让人热血沸腾。

2008年5月12日,一场8级地震袭击汶川,全国震惊,世界震惊!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在期待,更有那废墟下的生命在期待。于是,14.6万官兵闻讯而动。18名勇士留下遗书,高空跳伞;更有邱光华在即将停飞前,积极请战,最后和机组成员一起用生命书写对灾区人民的爱;军校学员武文斌,劳累过度,倒在救灾前线,身披婚纱的未婚妻伴着他的遗像举行了未竟的婚礼;羌族青年军官陈大桂、杨欢夫妇在泥石流袭来之时,毫不犹豫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2008年春节前后,一场百年不遇的冰雪袭来,南方数省电力中断,道路不通,人民群众生活陷入困境,也是人民解放军迅速出动,先后有116.1万人次战斗到抗击冰雪第一线。面对忘我奉献的官兵,老百姓及艺术家为之感动,于是,那个因极度疲劳而在站立中睡着的6名士兵,化作雕塑家手中极具震撼力的群雕。

2003年春,“SARS”袭来,全社会闻之色变。又是军队医务工作者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冲在最前面,114所军队医院中的1383名医务工作者汇聚小汤山战地医院,演出了中国乃至人类抗击灾难史上的又一幕活剧。

1998年的那个夏天,长江、嫩江、松花江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洪水。危机时刻,三军出动,36万大军连续抗洪救灾3个月,把党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化作成功的现实。

1987年5月6日,一场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火灾在大兴安岭燃起,大火焚毁了105万公倾森林,威胁到更多的生命和财产安全。3万多名官兵在火海中奋战28昼夜,取得救火的全面胜利。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又是14万官兵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拯救危难中的人们……

在新中国,人民群众每遇灾难,都把目光与希望聚焦于人民子弟兵。汶川地震中那首诗《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写了这样一句令人感动的话:“可惜我等不及看到绿色的军装!”人民群众由衷赞美:“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解放军!”

为什么人民群众每遇灾难,都把目光与希望聚焦于人民子弟兵?

首先,建军之初,中国共产党就为这支军队确立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付出自己一切的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

既然是一支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天职且受党绝对领导的军队,在人民利益需要维护时,在党下达命令时,自然义无反顾。

其次,源自这支军队在实践中形成的稳定价值观及其有效传承。

军民血肉联系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群众转移,五壮士把自己置于绝地。再比如,为救火车拦惊马的欧阳海,跳入滚滚激流救群众的谢臣,跳入粪池救老农张华,还有孟祥斌、黄勇、周波、邰忠利等等。正是大量的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实践与英雄存在于军队成长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一种价值观和优良传统,成为子弟兵的军魂,成为人民军队的军事文化。

第三,源自党和政府与人民军队的共同努力和尽心维护。为了不断强化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意识,加强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党和政府付出了很大努力。1943年春节,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签发了《拥护军队决定》和《边区政府关于拥军运动月的指示》,同时修订了《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条例》。1月25日,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发出《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同时公布了我军历史上的第一个爱民公约。从此以后,“双拥”由边区发展到各解放军。这种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关系发展到今天仍在不断加强之中;而这种关系本身就具有价值引导能力,它会让广大官兵清楚,只有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才不负厚望和关怀。

第四,源自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关爱所造就的价值引导和精神激励。

人民子弟兵为人民不惜鲜血和生命,同样得到人民群众的真情回报。就像汶川地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感人镜头:一位老大爷步行几十里,冒着被滚落山石砸伤的危险,把一袋饼干送到抢险救灾部队所在地,官兵不收,老人甚至下跪乞求;一个孩子被救出,挣扎着想站起来,向救他们的解放军叔叔敬个队礼,因为在他幼小心灵中,解放军叔叔最可敬,是他们给自己带来生命。

这些镜头,感动了国人,也让世界为之惊叹。广大人民群众认定“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解放军”,一方面是对军队和军人的道德认同和赞誉,同时也属于道德要求,令军人存在的价值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第五,源自这支军队的职业素质和较其他阶层更强的执行力。灾难与战争都对军人有着共同的和特殊的要求,因为二者都是一种强力挑战,面前这种挑战,关键看谁能有效应对。战争是人类最高的竞技场,是人类社会发生的集团与集团的冲撞,要保证获得胜利,必须依靠组织严密、战斗精神高昂,且训练有素的集团来承担。灾难也是一种高强度的挑战,只不过是自然界向人类发出的挑战,是自然力与人力的较量,既然到了灾害的程度,说明非个体或弱小组织能够承担。这就需要拥有其他社会群体难以比拟的组织力与战斗力的军队来承担,军队参与救灾在所必然。

新的历史使命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赋予,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必将我军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推向新的境界。

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拥有紧急避险的权利,但军人没有。这一点世界军队有相似性。但在“利益边界”的划定上,我们这支军队显然比西方军队广泛得多。西方社会不会要求军人作法律和职责范围外的牺牲,而我军则要承担更多的牺牲和更大的社会责任。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从政治上、法规上强化和突出这一点,比如历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都一再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努力为人民服务。”而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人民军队必须“更好地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这就意味着,在灾难面前,军队有责任有义务冲在最前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