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校园,会有的!

2010-04-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张玉玲 蔺玉红 何平 我有话说

①4月26日,13岁的藏族同胞白玛抱着老师的孩子在教室上课。本报记者高腾摄

②4月26日,伊西尼玛小朋友正在看书。当日,玉树县少儿福利院21名孤儿乘飞机赴西宁学习。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③五位退休老兵对记者说起自己在志愿者协议书上摁上红手印的事。本报记者蔺玉红摄

4月26日星期一,地震灾区玉树县63所学校中的61所复课了!

尽管是在板房中、帐篷中,但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毕竟又传出了朗朗书声。这读书声弥足珍贵,它传递的是坚强和信心!

尽管只是高三、小学六年级等重点班级复课,但这表明在这片深受大灾蹂躏的土地上,学校正率先恢复,它传递的是稳定和希望!

快 有学校就有希望

17岁的尕松东周是玉树孤儿学校的九年级学生,他已在这里生活9年了。自幼失去双亲的他,已把学校当成家。虽然地震那天全校师生幸免于难,但所有校舍都成了危房,尕松东周和全校200多个孤儿失去了校园和家园。

每个孤儿各有各的不幸,这次又有了共同的不幸。

不能再让孩子们被不幸伤害,不能再让孩子们绝望。最先搭起的帐篷让孩子们住,最暖和的被子让孩子们盖。解放军夜以继日,仅用20个小时就搭起了5间板房,还从废墟中抢救出了学生的桌椅和课本,爱心人士为孩子们送来生活和学习用品――板房学校建成了。

地震80个小时后,孤儿学校复课了,这是玉树地震灾区第一所复课的学校,也创造了地震史上最快的复课纪录。

今天,孤儿学校的孩子们复课已经9天了,尕松东周已习惯了板房里的学习和生活。他最喜欢和解放军叔叔玩,他戴了一顶没有帽徽的军帽,说长大要当解放军,他还自豪地告诉记者:“胡爷爷来过我们学校,在我们的黑板上写下了‘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今天,是玉树州600多位高三学生复课的第4天。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举行的全州高三学生复课仪式上,师生们难掩激动之情,多次高呼“高三加油,玉树加油”。老师在帐篷学校中给学生们上的震后第一课是: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经历过灾难的孩子们一下子变得懂事而坚强,玉树州民族中学高三学生尼玛永吉说,离高考还有40多天,没想到复课这么快。

今天,是位于海拔4200米的玉树县隆宝镇中心寄宿小学“帐篷学校”复课的第2天。4月底的隆宝镇异常寒冷,风吹在身上像刀割一样。怀有8个月身孕的藏族老师普措拉措终于能在温暖的帐篷中给学生上课了。

今天,还是玉树州小学六年级学生复课的第一天。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帐篷教室中,玉树第三完小的金巴副校长用汉语和藏语对着150多名学生,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和“珍惜”。

今天上午11时20分,在玉树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帐篷区,记者找到了玉树州教育局副局长肖玉平,他正在安排和汇总各学校的复课情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抓起桌子上的干馍,边啃边解释:“国际儿童基金会捐赠的物资连夜从西宁上来,今天凌晨两点到玉树,为尽早将这批物资转发给各学校,一直忙到现在才有空吃上这口馍。”

肖玉平介绍说,玉树县共有63所学校,除了红旗小学和州幼儿园因为场地原因暂时不能复课外,其他61所学校基本实现了部分班级部分学生复课。

“学校稳,灾区稳;有学校就有希望。”肖玉平坚定地说,“尽快复课,是学生和家长的渴求,也能解除广大抗震救灾干部的后顾之忧;尽快复课,还能巩固60年来民族教育发展的成果,巩固好生源,不因灾难和环境改变而流失学生。”

真 颗颗爱心变希望

玉树第三完小共有3150名学生,是玉树人数最多的学校,今天有200多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帐篷学校中复课,他们用捐赠来的彩笔,描绘着新校园的图画。而一路之隔的学校废墟上则是一派兴建新校园的忙碌景象:几辆挖掘机正在清理建筑垃圾,两辆大卡车满载着板房材料,上面挂着感人的条幅――“颗颗爱心变希望”。

为了建设新校园,为了灾区的新希望,为了灾区学校尽快复课,全国人民捧出了真情和爱心。

在玉树州教育局的物资明细单上,除了教育部、青海省教育厅外,还列着一长串名字:北京红十字会、广东红十字会、江苏黄浦集团、西安唐都纸品公司……前来询问捐赠的电话声此起彼伏。

为了让孩子们早日复课,全国各地的援建者们抢工期、争时间,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两小时搭一顶帐篷!500名士兵一天就为玉树第三完小搭出20顶帐篷。”青海省军区独立团政治处主任阎长林心疼地说,“不少士兵手上都磨出了血泡,他们中有好多人还是十八九岁的孩子。”

绵阳市友旺建材有限公司为玉树州民族中学援建了1000多平方米共15间活动板房,公司总经理陆景礼跟随拉板房的汽车一路颠簸40多个小时才到达。为了让孩子们早日复课,他们又连夜施工,头天晚上没有电,他们就到玉树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找了台发电机,但找不到运输车辆,只好6个人抬着发电机,停停走走四五公里才到学校。

在玉树州民族中学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河北矿业的三位焊工,他们眼睛红肿,一脸疲劳。他们说,这里设备差,焊点小,活不好干,这些天来,他们从白天一直干到深夜,晚上用板材当床,高原反应很厉害,睡不好觉。

在板房学校和帐篷学校内,更能看到无微不至的真情和爱心。

大学生志愿者王锦?到孤儿学校已经10天了,她每天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能记住每个孩子的姓名和年龄。她陪孩子们一起玩耍,抚慰孩子们受伤的心。心理辅导的效果很明显,前几天,孩子们还沉浸在对地震的恐惧中,比较木讷,而这两天有了欢笑声,神情也放松多了。

在部队援建的帐篷学校中,不仅有军医,炊事班还学着做藏餐。当看着藏族学生抓起几天没吃到的藏包狼吞虎咽时,官兵们的眼里盈满了欣慰的泪水。

“在废墟上建起了帐篷学校、板房教室,实现了复课,这是抗震救灾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司司长高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抗震救灾中,师生们体会到了人间大爱,他们会把这种爱转化为对党、对祖国、对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的情感。玉树州的师生深切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我们56个民族永远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难 建新校园仍需努力

“现在只是部分班级复课了,玉树县共有2.4万名学生,要实现全面复课还需要时间。”肖玉平副局长告诉记者,现在玉树全县到位板房16000平方米,已建成简易教室130余间,共9800平方米,但离全面复课还有一定的难度,肯定还需要转移一些学生到外地就读。

玉树县第二民族中学共有1432名学生,90%以上都是藏族学生。今天只有200多名学生在帐篷学校中复课。学校给每位班主任发了一份“玉树地震灾区转移外出就读学生意向调查表”,让学生们自己填。文德校长特意嘱咐:一个学生都不能漏掉。

在青海省政府的统一安排下,第二民族中学全部89名高三学生和10名教师,已转移到海西州德令哈市复课。文德校长说:“快高考了,把他们全部送出去,是为给高三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德令哈市给每位学生发了两套衣服和两双鞋,还给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文德校长感慨道,“没想到政府考虑得这么周全。”他说,25日晚,高三复课学生和教师在德令哈市的一家清真餐厅吃饭,老板听说是玉树灾区来的学生,没收一分钱,“我们都很感动。”

文德说:“灾难无情,人间有情。我们房倒精神不倒,信念不倒,意志不倒。”

隆宝镇中心寄宿小学校长罗松扎西对记者说:“复课让学校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地震夺去了我们的家园,损毁了我们的校园,但是摧不毁我们坚强的意志,夺不去我们希望学习的精神。”

尽管离所有学校全面复课还存在许多困难,但是师生们表示,他们相信党和政府的领导,相信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新校园,会有的!”(本报玉树结古镇4月2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