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文化提升旅游 以旅游传播文化

2010-04-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文化部部长蔡武 我有话说

●将文化融入旅游,实际上是回归了旅游的本原,为旅游发展注入了原动力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而大发展也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文化旅

游需求会快速增长,文化旅游消费将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旺盛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文化提升旅游品位,旅游彰显文化底蕴。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海南岛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又一个宝岛,它旖旎的热带亚热带自然风光,独特的黎族苗族民族和地方风情,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风云和它在当今时代的沧桑巨变,使它成为全中国全世界客人的旅游宝地。二十年前,国家设立海南省,并赋予它最大的经济特区的身份,目的就是期冀它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探索、开辟出一条最适合实际情况的,最具有海南特色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路子来。二十年来,沧海桑田,海南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日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海南经济特区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相信,这必将掀开海南发展辉煌灿烂的新篇章,开启海南发展波澜壮阔的新纪元。今天,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文化部等有关部委共同发起举办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是要请各方人士共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千秋大业,争取尽快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

作为文化部长,我十分高兴这个论坛把旅游与文化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在全世界,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是一种文化鉴赏。借此机会,我想就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以及如何推进文化与旅游共同发展问题与各位进行探讨和交流。

旅游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已有之,游历名山大川,浪迹江河湖海,探索密境幽地,感受大千世界,历来是人类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追求。旅游成为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上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浪潮而蓬勃发展。

尽管旅游形式多种多样,旅游内容丰富多彩,但主要体现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品味文化内涵,感受文化魅力。现在人们都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将文化融入旅游,实际上是回归了旅游的本原,为旅游发展注入了原动力。

文化是人文景观的魅力之源。人文景观是人类生产、生活积累和遗存的艺术化成果和结晶,成为文化。正因为如此,这些景观因文化而璀璨,因文化而留存。壮丽的故宫建筑群早已超越了当初作为皇家宫殿的建筑和封建时代皇权象征的意义,而成为中华民族和古老中国灿烂文化的象征,甚至体现着中国悠久的传统哲学。布拉格、威尼斯、巴黎卢浮宫、敦煌莫高窟等分别因为音乐、电影或艺术品而成为世人所景仰的文化旅游胜地。

文化是自然景观的精气神。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庐山韵味悠长,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岳阳楼名扬天下,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引得西湖游人如织。由于有文化的滋润,自然景观因此而灵动,或秀美、隽永,或威武、雄壮,魅力倍增,更加迷人。

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业进入了发展的转型时期和重要战略提升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为开发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同文化结合的旅游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衰退,反而会愈加光彩夺目。放眼全球,通过振兴文化来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的大潮流、大趋势。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互促互进,相得益彰,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两者的双赢。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河南嵩山“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北京的“北京之夜”、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演出节目,已经在与旅游市场的结合中很好地体现了市场价值。

作为文化部长,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目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因此,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而大发展也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一是我们举国上下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去年7月,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同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个规划把本来似乎分属不同领域的产业联系到一起。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对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都高度重视。文化部去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文化旅游业列入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十大发展重点。文化部还联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一系列举措。

二是正在深入开展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为发挥文化旅游业的独特优势提供了新的契机。最近刚刚闭幕的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旅游业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文化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附加值和广泛的关联度,是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获得高额稳定回报的重要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是增加就业的有效渠道;更为重要的是,文化旅游业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地域主流文化特色,将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并使游客在消费的过程中得到启迪感化,弘扬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成为各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是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旺盛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战略转型和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巨大的国内需求正在启动,为扩大文化旅游需求拓展了重要契机。2009年我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文化旅游需求会快速增长,文化旅游消费将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根据专家预测,目前,我国文化消费水平仅为同样发展水平国家的四分之一,文化消费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将为文化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需求动力。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

文化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这种大好形势,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采取有力举措,使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成为现实。

一是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从2010年开始,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每4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每2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兼顾时间和地域布局的前提下,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每2年公布8至10个地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扶持名录,并通过联合举办、政策优惠、资金补贴等多种方式进行支持,期满后根据活动绩效对扶持名录进行调整并予以公布。

二是打造文化旅游系列品牌产品。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文艺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旅游景区(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提高景区(点)的文化内涵。有条件的红色旅游景区,要积极开发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演出活动,丰富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三是引导文化旅游业开展品牌化经营。以旅游热点地区为重点,采取地方申报,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的方式,编制双年度《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对列入名录的文化旅游项目在行业政策、项目审批、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给予一批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支持其向集团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引导和支持优秀旅游城市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县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

四是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推广。将文化旅游推广与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相结合,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举办的文化年或其他主题文化活动中增设旅游产品和项目展示,整合各方资源,增强交流宣传效果,扩大国际影响。

五是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编制文化旅游人才培训规划,确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基地和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院系(专业),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训。

文化是一个极有品位、极为高雅、庄严而又神圣的领域,同时又是一个与亿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心灵感情息息相关的范畴。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当是一个需要十分审慎、严肃、认真、甚至要怀着一种敬畏之心去从事的事业,切不可轻慢,切不可轻视,切不可只逐利而忘义,更不可用假冒伪劣去亵渎它。我们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力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文化提升旅游品位,旅游彰显文化底蕴。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前景广阔,意义重大。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开创文化旅游工作的新局面!

(此文为作者于2010年3月21日在海南三亚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演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