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根植于传统文化沃土,享受着民间乡土的滋润,中国民间艺术寄予着中国人对生命情怀的探索,用艺术灵思展现了乡土中国对美的表达。它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以其至真至贵的内蕴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然而,在现代社会,民间艺术的精神
价值如何能够得到彰显?其文化的醇厚、艺术的魅力、审美的趣味是否能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民间艺术如何能摆脱被抢救的尴尬困境、再度成为当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都颇引人深思。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光大,离不开乡土调查和理论研究的互动。由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杨文会教授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以传统的承载与现实的担当为责任,选取了曲阳石雕、唐山皮影、武强年画、定窑陶瓷、磁州窑造型艺术、剪纸、古建筑等颇具代表性的河北民间艺术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用大文化的视域俯瞰河北民间艺术,为人们推开了走近民间艺术的探寻与传承之门。
用艺术点亮灵思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永善
杨文会先生主编的《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是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承担的河北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已被评为优秀研究成果。这套丛书在选题方面具有典型性,这些研究课题在河北省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艺术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国内同一种类的民间艺术中,地方风格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而且在研究方面有所深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杨文会先生长期从事雕刻和装饰艺术创作实践,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受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郑可教授门下。除担任主编以外,他还是《曲阳石雕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的主要撰写者,他既对曲阳的石雕历史有过深入的研究,同时也从事过曲阳石雕的创作设计实践。从时期风格特点和技艺传统,一直联系到文化内涵,该书是研究曲阳石雕艺术不可多得的专著。
定窑是中国陶瓷最辉煌时期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厂。对于定窑的研究,以往学者发掘考证以及对传世作品的分析研究,为定窑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这套丛书中关于定窑的研究,则侧重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窑文化、艺术和技术的研究,正因为如此,也构成这本书的特色。这本书的作者是长期从事定窑瓷器创作设计的实践家,这保证了著述的高水准。这套丛书关于磁州窑的研究,由著名学者蔡子谔先生担任主编,他曾出版过《磁州窑审美文化研究》,在磁州窑研究领域里是具有影响的著作。对于中国古代陶瓷的研究,应该有多方面和多学科的人来参与,因为陶瓷本身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一种“交叉学科”,不能局限在某一方面,美学家的参与对于我们认识民间陶瓷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仅需要理论家客观冷静的分析和指导,同样也需要实践家深入体验的思考和总结,丛书的主编正是秉持这样的原则来组织的,所以在学术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民间艺术研究需要有长期积累,有些甚至是从最初的爱好和收集开始的。过去因为喜欢皮影装饰性的造型和色彩,我偶尔也收集了几件来欣赏,但有关皮影的历史、分布、特色、工艺制作和文化内涵,所知甚少。读丛书中关于唐山皮影的一册收获颇多,最后读到作者的“缀于骥尾”时,感慨良多,一帧小小的皮影牵动着作者的一颗心,以真挚质朴的感情年复一年的投入研究,这种一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
丛书中《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研究》的作者郄建业是长期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家,他对武强民间年画的研究是从欣赏、学习、借鉴开始,而后进入理论研究领域的。正因为如此,作者也就更重视艺术规律的总结,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武强民间年画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武强年画以其独特的构图形式,别具一格的人物造型表现,鲜明的装饰色彩,构成整体的艺术效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充分显示着民间艺术家们的美学观念,给予欣赏者的是心理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剪纸,是一种最单纯也最丰富的民间艺术。河北民间剪纸在中国民间剪纸百花园中是最具特色的一簇,其中尤以蔚县剪纸独树一帜,彩色点染,绚烂欢快,充满喜庆的意味,但又不失其淳朴的乡土气息,毫无浮华轻飘之气,这是民间艺术表现最为可贵的独到之处,对创作实践是值得借鉴的。
文化不只定格书籍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张晓凌
“艺术是文化的外化,文化是艺术的内涵”。民间艺术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艺术。《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建立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对对象加以研究,比起单纯的记述,具有特殊的价值。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是无法脱离文化意识而存在的。要了解艺术,当然要掌握其所出的文化,尤其是这种文化产生的历史。艺术与历史一样,也是一个“过程”。笔者认为,了解“历史”,即是了解这个“过程”。此套书建立在“历史”与“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来谈特定地区的民间艺术,是很理性和很专业的研究视角。
民间艺术有其特有的地域风格。燕赵文化与江南文化相比,更多地赋具有一种家国大义与慷慨悲歌的气度,而与南人的儿女情长、缠绵悱恻有别。
在古燕赵两国接壤之处,是河北曲阳县。曲阳石雕开创了中国北方白石雕刻之先河。《曲阳石雕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从历史文化的大视界着眼,带您走进汉白玉的圣洁世界,体会北方文化的情感力量在石刻造型精神中体现出来的那深沉的稳定。“茂陵石刻”兼具楚人的浪漫和秦代的理性精神。是在纯粹的形式愉悦中又注入了北方文化深沉的情感力量。
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陶瓷文明肇始于陶。陶与人的对话和磨合,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最早体现和见证。陶瓷艺术,是科技与文化、艺术的集合体。《磁州窑造型艺术与民俗文化》从陶瓷审美文化的视角,对磁州窑陶瓷造型艺术及系列装饰工艺进行研究,向读者展示了泽被半个中国的磁州窑审美文化,以及自宋以来在北方勃然兴起的一个巨大陶瓷体系的魅力。同属燕赵大地的另外一支神秘的定窑瓷系,便是素有“南青北白”之称的北方白瓷,其瓷品具有晶莹玉润的釉色,空灵含蓄的气质,格调高雅。其非凡的身价和几近失传的工艺使定瓷更加宝贵。《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带您走进神秘的定窑文化与艺术。
剪纸艺术是极具中国乡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民间剪纸的各种题材是民俗文化的反映,是剪纸艺人的喜怒哀乐、对生活的美好希望的寄托。《河北剪纸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阐释河北剪纸的艺术特色,在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基础上,走进那花花绿绿镂空的剪纸世界。
把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皮影艺术,是集剪纸、地方戏曲、皮影三位一体的宝贵的民间艺术。《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全面介绍了河北唐山皮影艺术的发展和艺术特色,展示了一幅光影的精彩画卷。
年画艺术脱胎于原始宗教,带有强烈的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的性质。河北武强年画作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缩影”,记载了社会的繁衍,并伴随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映照出燕赵文化的踪迹,是研究该地区民风民俗的重要依据。《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其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了这可爱的民间艺术珍品。
文化、艺术,不是只定格在这二维的书籍记载上,它们是活生生的,承受着历史的风雨洗刷。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文脉的传承,是人类智慧所创造的共有的财富,在“保护文化遗产”的浪潮下,此套书的编纂者以平实的语言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站在文化历史的大视野下,做了对地区性的全面的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不仅是对专业学者有很高的资料参考和查阅价值,对非专业读者又可作为普及性的艺术学科读物,是对河北地区文化艺术的有力推广和普及教育。
还原心路历程
河北大学教授、哲学博士宋薇
叔本华说:“艺术是人生的花朵”。民间艺术,则是这花朵中最具有生命里的奇葩。燕赵大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厚重的人文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孕育了异彩纷呈、绚烂多姿的民间艺术。其中有许多民间艺术历经岁月的磨砺被传承和保存下来,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璀璨的宝石,至今仍散发出熠熠的光彩。也有许多民间艺术早已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无法窥其真貌,只能在历史的记载中去追寻那些逝去的美丽。
《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选取了河北省民间艺术中的精华要素:曲阳石雕、武强年画、定窑陶瓷、唐山皮影、民间剪纸、磁州窑造型、河北古建筑这七种主要的民间艺术作为研究的重点,对燕赵大地的民间艺术风貌进行了文化的溯源和审美的解读,为我们精心构筑出一幅河北民间艺术姿态各异、淳厚质朴的大图景,还原了千百年来燕赵儿女真切的人文关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多样态的审美文化。
这套丛书的最大特色是从审美文化的视角还原河北民间艺术的真实。作者通过对一个个燕赵文化物质载体的深层探求与文化追问,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走进河北民间艺术殿堂的大门。被誉为“农民艺术象征”的武强年画,造型精美技艺超群的定窑、磁州窑瓷器,生动逼真的民间剪纸,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融合的唐山皮影,美轮美奂的河北古建筑,它们既是燕赵文化鲜活的物态存在,又是燕赵儿女多彩的文化生活写真。在这些民间艺术身上,记录着人们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状态,承载着人们对真善美执着的追求,蕴藉着这方土地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这套丛书走进了民间艺术的蕴含丰富的世界,还原了民间艺术的真实风貌。在丛书作者的引领下,我们沿着历史文化的长廊,已然触摸到燕赵大地的生命情怀、审美情趣、生活状态、人生理想及终极关怀,这块神奇土地上华夏儿女的淳厚质朴、慷慨激昂、自信达观、勤劳善良的文化风貌尽收眼底。在那些惟美文字的背后,我们仿佛看到了燕赵儿女的悲伤、微笑与哀愁,那些古老久远的人民耕种劳作、婚丧嫁娶、民俗节日等景象似乎就在眼前。
通往家乡的路
河北大学期刊社社长、河北大学教授王会
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承载着根生于其中的人们的艺术理念、精神追求、生命情怀、审美情趣等等,历史的绵延是其生命力的展现。河北省地处中华腹地,悠久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异彩纷呈的河北民间艺术,各种地方戏曲、民间曲艺、工艺美术等历史绵长、熠熠生辉。但是,与历史赋予的这些珍贵的艺术财富相比,当下境域中的人们对其的珍视要贫弱很多。可喜的是,无论民间艺术的生存有多艰难,总有一些人在努力支撑、在奋力开拓,使民间艺术的魅力能够感染、美化更多人的心灵。《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就是在担当着这样的角色,其思维视域的构建彰显出一种深邃的向度。
历史文化的视域是这套丛书贯穿始终的思维理路。追溯河北民间艺术的历史文化,寻觅其生成的母体和源头,旨在掘发民间艺术的文化本原,凸显其文化滋养下的艺术生命并彰显其民族精神。在对河北民间艺术历史文化的梳理中,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得到更多的关注。民俗文化被看作为一种基源性的存在,是河北民间艺术生成的根基和沃土。
民间艺术根生于民间,“民间性”是其显明的特性,而民间艺术的“民间性”是呈现着民间的生活,同时又是对生活之表层的超越。所以,民间艺术不仅仅是民间生活的装点,更是其精神文化实质的呈露。这套丛书在展现这种“民间性”中,通过对各地民俗的娓娓道来,使读者融入到生活的情境之中,从而受到精神文化的滋养。这是其独到之处,也是展现河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之所。书者,径也。通过这套丛书,希望更多的人能找到民间艺术的家园。
感受民间艺术馨香
河北大学教授、哲学博士刘桂荣
河北民间艺术历史绵长、文化醇厚,但是,长期以来,对河北民间艺术的理论探究、实践开掘、现代意义的观照还显得薄弱,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和实现。在这种境域下,由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杨文会教授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历史文化的视域是这套丛书贯穿始终的思维理路。追溯河北民间艺术的历史文化,寻觅其生成的母体和源头,旨在掘发民间艺术的文化本原,凸显其文化滋养下的艺术生命并彰显其民族精神。民俗文化被看作为一种基源性的存在,是河北民间艺术生成的根基和沃土。比如“民俗生活的艺术画廊”的武强年画、“乡间飘逸的‘诗人’”创作出来的剪纸以及磁州窑、定窑的陶瓷、曲阳的石雕等民间艺术,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人们的生活情趣、审美心理、生命的感悟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播撒出来。在对宗教文化的解读中,将佛教、道教以及民间神话传说等和民间艺术的发展、艺术风格的特征、审美心理、思想蕴含结合起来,使读者从更深广的意味上理解民间艺术,而不是停留在视觉感受上。
艺术生态的视角显示了这套丛书解读河北民间艺术的独到性。这种艺术生态观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以一种整体的视阈俯瞰河北民间艺术,对其进行整体的观照,而不是单纯的强化每一点,从而以一种良性的、和谐的、共生的生态观来面对民间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二是在对河北民间艺术的纵览中,将民间艺术与哲学理念、美学观点、宗教文化、民俗生活及神化故事结合起来,不是就艺术而谈艺术。这样的思维理路就将民间艺术的生存放在一个共生的社会文化境域中,体现出一种大的人文生态理念;三是在对每一种艺术形式的解读中,涵融进其他的艺术形式,在艺术生态的视野中进行阐释。例如,武强年画同戏曲艺术的文化渊源的探究;剪纸艺术同绘画、戏曲以及现代的动画设计的结合;磁州窑造型艺术则将元杂剧、风俗画、茶文化等含纳进来;皮影艺术中将剪纸、建筑雕花、陶瓷绘画、民歌俚曲、戏曲文学等融会进来。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一种艺术生态的思想视域。
艺术伦理观、教育观的进入同样是这套丛书引以关注的理论点。在对河北民间艺术的生成、创作、题材以及艺术的功能的探究中,河北民间艺术的伦理价值和人文教育的意义得到充分的强调。例如,唐山皮影艺术被作者称为“通俗的人文历史讲义”,具有塑造人生观及安身立命之意义;武强年画的作者认为,年画传承着历史人文的理念,营建着人们的道德信仰,在情感的抒发和传播中构建和美的社会;曲阳石雕艺术的作者杨文会将人文理念涵纳于石雕艺术的文化阐释中;如此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套丛书的作者并没有生硬的讲授河北民间艺术的这种道德的教化功能,而是将这种艺术的“善”作为一种阐释的视角融纳进民间艺术的自身之中,使读者在了解相关的知识、在品味艺术作品甚至是在了解艺术的制作中来感受到这种伦理价值的力量,体会到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生命伦理的意味。
燕赵之地的“文化植被”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孙健君
河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燕赵大地人杰地灵,拥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唐山的皮影,武强的年画,玉田的泥人,蔚县的剪纸,曲阳的石雕,定窑和磁州窑的瓷器,衡水内画,白洋淀纬编画,著名的古建筑以及传统的地方戏曲,都体现出较强的地方色彩和异常鲜明的艺术魅力。
杨文会先生任主编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收集和积累相关的作品和资料,理论研究结合艺术实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经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从书》收录了河北地区极为重要的部分民间艺术的研究项目,为我们更好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河北的民间艺术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
在《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的研究》一书中,作者郄建业从民间年画的历史及产地,武强年画的概况及工艺、功能及地位、美学观、生活观、精神文化形态、保护传承与发展等各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向我们阐述了武强年画的文化发展的历史,让世人深刻了解到武强年画在民间年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在《曲阳石雕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一书中,作者杨文会、张彦辉和樊中红从曲阳石雕的文化渊源入手,分别介绍了曲阳石雕的宗教、民俗、艺术文化以及曲阳雕刻技艺的传承等方面向人们详实的介绍了曲阳石雕的文化影响和技艺的传承。
在由蔡子谔主编《磁州窑造型艺术与民俗文化》一书中,作者蔡子谔、侯志刚从磁州窑的审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造型艺术的形式美特征(包括釉彩、纹饰和形制)、造型艺术的工艺表现形态、民俗审美文化的内蕴等方面详细说明了磁州窑的造型艺术和民俗审美的特点和文化。
在《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一书中,作者陈文增从地位、发展时代以及造型装饰艺术和烧成艺术的研究等方面使世人了解了中国早期优秀的白瓷代表――定窑的文化成就和历史使命。
在《河北剪纸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一书中,作者李伟和邵铃莉从历史渊源、文化渊源以及传承与艺术特色等方面详尽的阐述了河北剪纸的发展历程。
在《河北地区古建筑文化及艺术风格研究》一书中,作者赵晓峰从各个朝代的河北古建筑的起源、社会历史及文化等相关方面的论述了河北古建筑的类别、特征、概况、营造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在《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一书中,作者张墨瑶和李彦彬从皮影戏的文化渊源,唐山皮影的文化和艺术特色、影人和切末的制作、文化影响等方面对唐山皮影进行了全面周详的研究,使人们对唐山皮影有了深刻的认识。
古燕赵大地孕育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间文化,有其独特的地方风格和优秀的艺术传统,这些优秀传统和地方文化就好比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的“精神植被”,反映着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生动体现了他们的美学思想。这套丛书的内容详实,学术性强,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专家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河北的民俗民间文化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河北地区部分具有重大意义,为今后河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合理利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