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由中宣部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共同组织的第二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读书征文活动结果正式揭晓,共有59篇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第二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推荐图书包括《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
题的回答》、《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话》、《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09》、《与农村党员谈心:说一说农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时期反腐倡廉若干问题透视》、《通俗〈资本论〉》和《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等10种。本次征文活动得到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他们从各自的工作生活学习经历出发,畅谈阅读这些优秀通俗理论读物的新感受、新体会和新思考,表达了对贴近他们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的通俗理论读物的关注和喜爱。本报特选登部分一等奖获得者的文章,请读者朋友们一同分享他们的读书心得和思想感悟。
“六个为什么”的启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赵凌云
《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不仅提出和回答了六个重大问题,而且内涵着丰富的理论底蕴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于社会科学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研究问题、如何回答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六个为什么”具有丰富的理论底蕴,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的问题。第二个层次,这六个方面问题的提出与回答,又分别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方向、道路、制度等基本层面。第三个层次,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科学方法,即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历史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出发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可以说,“六个为什么”确立了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典范。
“六个为什么”蕴涵的思想方法突出体现在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的方式上。具体来说,一是提中国的问题,从中国立场出发,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二是提时代的问题,从历史出发,基于历史逻辑和路径,回答时代的问题;三是提实践的问题,基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回答实践发展的问题。三个方面统一于提出和解答时代问题。也就是说,“六个为什么”在提出和回答六个重大问题的同时,也批判了不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学术理路,昭示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学术路径。这也是“六个为什么”的思想方法论意义。
当代中国思想界存在一种不正确的思想方法,即教条主义地照搬西方理论。例如,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是一个历史事实。但是,为什么有人看不到,因为他们带着西方中心论的有色眼镜,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主观选择和客观选择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内在逻辑和世界历史整体逻辑的统一。
“六个为什么”告诉我们,分析和回答中国的问题,需要正确的立场和基点。具体来说,分析和回答中国的问题,要确立四个相互联系的基点,即历史、人民、实践和国情。
首先,基于历史分析和回答中国的问题。例如,如何理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要从中国的历史出发,这个问题就能获得具有说服力的答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思想地位是历史选择的,不是单纯由哪个政党决定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时代问题,引领中国的发展。具体来说,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唤醒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领中国走上民族独立、民族富强、民族振兴的道路。
其次,基于人民的立场分析和回答中国的问题。例如,中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人民的选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经过100多年探索,选择和比较的结果。鸦片战争以后,几乎所有阶级,包括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曾经走上历史舞台,探索中国的道路。最后,只有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找到通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第三,基于实践分析和回答中国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说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要研究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人民的实践,就可以充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按照自己当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初步发展了中国,但是,这一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则将中国从传统经济推进到现代经济阶段,把中国的政治格局推进到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把中国的文化格局从单一推进到繁荣发展,启动了从传统单位制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二元社会到城乡协调发展社会的转变。
第四,基于国情分析和回答中国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资本主义不能复兴中国,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植根于中国的国情。一方面,中国还处于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之中,是其中的一个受到资本主义包围的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将导致中国丧失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中华民族赖以复兴的基础。另一方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可以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因此,未来中国对待资本主义的正确态度,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去补资本主义的“课”,而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借鉴资本主义的某些东西。
让理论掌握群众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有感
山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鲁成波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仅仅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才是认识过程中意义更加重大的飞跃。理论走出楼阁、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理论被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自觉行动的过程。《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堪称理论掌握群众的经典之作。
首先,《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是群众看得懂的理论著作。理论是经过思维抽象的东西,难免让人感到深奥和晦涩,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而《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文风清新朴实,用群众的语言阐述道理,把理论的重点、现实的热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由晦涩转为通俗,浅显而不浅薄。例如,用“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诗句表达新中国6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用“褪尽‘俗装’换‘雅装’”表达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的重要性,用“团结是金,稳定是福”表达努力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各民族团结的珍贵,用“‘凤还巢’再展翅”来表达促进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的期盼,用“让社保的阳光普照全民”来表达如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用“迈向‘病有所医’新时代”来表达如何看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等。同时,书中配了大量插图,并且有深度阅读、相关链接、统计图表、网友提问、关键词解释等。通俗简明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形式,使抽象理论想要说明的深奥道理不再难以理解和把握。
其次,《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是群众喜欢看的理论著作。要想使理论真正地掌握群众,仅仅做到理论浅显易懂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理论能够吸引群众。要做到这一点,理论工作者就必须走出楼阁,与群众面对面地谈论他们所思所想所虑的问题。为了切实把准现实生活的脉,摸清群众的所思所想所虑,中宣部理论局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在人民网、新华网上公开征集广大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筛选出21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来自实践、来自生活、来自群众。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如何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都是关系群众利益、当下困扰群众的现实问题,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大家普遍关注的大事、突发事件和共同思考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都给予了很好的回应,真正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它也因此成为群众喜欢的经典之作。
最后,《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是群众值得一看的理论著作。科学的理论,能够帮助人们认清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回答了21个当前的热门话题,诸如怎么看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什么2009年经济增长要提出“保八”的目标、为什么强调保增长要靠科学发展,以及土地流转、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等,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局。书中不管涉及哪个领域或哪个方面,都注重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分析新情况,求解新问题。如用科学发展观分析探讨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危害及从危机中得到的启示,明确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发展,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用“三鹿奶粉事件”说明“食以安为先”,启示我们以人为本,不断加固护卫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食品安全防护网”。科学、透彻的理论分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着指引方向、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巨大作用。这就是科学理论的价值所在。
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佳作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研究生 杜田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这本书,我几乎是一气呵成看完的。后来我还在网上看到,这本书位于2009年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20名。对于大家如此热衷于阅读这本书的原因,我想可以从这本书的几个特点得到解释。
事件选取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共包括21个选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党建等多个领域,从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引入,介绍我国对于这些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方法,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最后回归到所体现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样既帮助读者了解重大事件,又学习了理论。
理论解释通俗易懂,不失深度。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对科学理论学习的关键是要读懂、理解理论。《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发展,从各个角度对理论进行了透彻分析。例如,在“应对危机的根本之道――为什么强调保增长要靠科学发展”这一章,以鄂尔多斯市成功应对金融危机为切入点,说明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化“危”为“机”,并具体解释了为什么保增长的根本出路是科学发展。这种解释理论的方法,不仅可以使读者真正理解科学发展理论,并且能客观、全面、具体了解国家保增长的政策。
写作功底深厚,文风朴实。《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虽然是对热点、难点问题和理论的阐述和解释,但是文风清新朴实,行文言简意赅,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每章的篇幅虽然不长,但都很有内容,语言朴实却有深度,不仅对现实问题的阐释生动鲜活,而且对理论问题特别是一些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的阐释更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内容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之所以被大多数人接受,还有一个特点是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活泼生动,并配有大量的照片、图表、提问、知识点等,对理解正文有着很大的帮助,这让读者在了解和理解理论热点时不会有枯燥的感觉,有利于读者掌握科学理论。
启人心扉的好读物
???――学习《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的心得
陕西省档案馆 田晓光
去年五月份《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一书出版后,我们单位党组织立即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讨论。我个人学习了多遍,总的体会是,该书通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对比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极有说服力地回答了旗帜、复兴之路、根本政治制度、新型政党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动力等六个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并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对我们的教育启发很大。
其一,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该书第二章通过回顾中国近代所面临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从事物的内部寻找事物变化的矛盾和发展动力,令人信服地阐释了中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三大原因: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教育我们看问题要历史地看、唯物地看,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其二,历史形成的新型政党制度。“六个为什么”在阐述历史形成的新型政党制度时,回顾了一段重要的历史事实,这就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毛泽东曾多次表明中国共产党关于要实行多党政治协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但是蒋介石顽固推行“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统治,撕毁“双十协定”挑起全面内战。1948年,在解放战争将要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得到中国国民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等11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事实表明,中国的政党制度安排,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记住并懂得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六个为什么”通篇贯彻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论是论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巨大进步,还是阐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第一位的就是用事实说话,用国家综合国力和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和提高来作为论据,其涉及面之广,材料之扎实可靠,分析之清晰透彻,广大党员干部感同身受,倍觉亲切与信服。一句话,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面貌和人民群众生活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大进步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有着光荣传统的中华民族,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百折不挠地实现伟大复兴。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永放光芒
――读《通俗〈资本论〉》有感
湖南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肖万春
《通俗〈资本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而完整准确地反映了《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思想,堪称一部出色的《资本论》普及读物。我认真阅读了这部通俗读物,有很多启发和感想,尤其是促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资本论》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理论的正确把握和深刻认识。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思想。
近年来,有些人极力否定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核心思想。有的人认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本身就说明了劳动价值理论过时了。
针对这些错误的观点和认识,《通俗〈资本论〉》的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思想要必须坚持。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商品价值的本质规定性仍然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的平等交换关系,是决定价格的基础。价值的实体仍然只能由具有基础性和同质性的人类抽象劳动构成。在知识创新作用越发突出的现代社会,更进一步证明了人类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科学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承认资本等非活劳动要素的合法收入,但收入的合法性与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是两码事。资本所有者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的利润(不排除资本所有者本身的管理劳动收入和投资的风险收入),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质,但只要他是合法经营的,这个利润就是合法收入。如果因为是合法收入,就否定剥削性质,进而否定劳动价值论,显然是荒谬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进外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第二,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必然是发展和开放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丰富发展。
一是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拓展生产性社会劳动的范围。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社会劳动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分。当今的时代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生产性社会劳动的范围大大拓宽了,不仅是指传统的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而且还包括生产服务性产品和知识性产品的劳动;不仅是体力劳动者的劳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还包括创新劳动。
二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从物质财富创造过程中抽象出价值财富创造过程,目的是要从价值关系和价值创造分析中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我们决不能将从物质财富创造中抽象出的价值财富创造过程代替物质财富创造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资本、技术、管理才能等非劳动生产要素的市场主体,按生产要素在生产商品中的贡献参与分配是产权权能的体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确保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主体地位,同时,要允许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让各种参与物质财富创造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能够按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
三是充分发挥新知识、新科技在劳动创造价值中的影响作用。马克思重视知识、重视科技。他严格区分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和创造价值的因素,知识、科技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但不是创造价值的因素。新知识、新科技可通过作用于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新知识和新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可使劳动资料更为先进,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新知识、新科技会造就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而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