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5年中欧建交以来,相互关系跌宕起伏。欧盟先后发表了5个对华政策文件,中欧关系的定位达到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峰。但随着欧洲和中国不平衡发展,自2005年始,欧洲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双方摩擦增多。当然,在充分注意欧盟对华政策消极变化的同时,也要如实地看到双方存在共同利益,要对欧盟对华政
近年来,中欧关系跌宕起伏,不仅与2003年双方商定的致力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很不相称,而且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中美关系相对平衡发展、中日关系有所改善形成鲜明对照。
实事求是地回顾中欧关系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欧盟对华态度的变化本质上是其长期来对华态度两面性的继续,是其消极面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自1975年中国和欧盟建交以来,欧盟对华政策一直表现出三个本质性的特点:一是利用中国潜力巨大市场,通过不断扩展的经贸合作捞取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二是在合作中以各种方式渗透中国,影响中国的发展走向;三是在国际上借重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为其所用,并设法把中国纳入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
1.1989年以前,中欧关系发展得比较顺利,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稳步推进。原因是欧方需要开拓中国市场和投资场所,中国需要引进欧洲先进的工业产品和技术以及资金和管理经验。另外,中国当时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西方有意利用这个“带头羊作用”,以影响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当时,中欧之间在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不比今天小,但并未构成双方互利合作的障碍。也就是说,当时西欧国家的领导人遵循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2.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风波”之后,欧盟伙同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制裁”,使中欧关系急转直下、跌入低谷。根本原因是东欧剧变和苏联将解体,整个东欧呈现出向西方靠拢的态势,苏联不再构成对西方的安全威胁,中国在西方的战略考虑中失去了原先那种价值;不仅如此,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苏联东欧形成鲜明的对照,成了西方以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障碍。另外西方错误估计中国形势,一些人以为通过高压手段可以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也像东欧国家那样垮台。
3.从1993年起,西欧国家开始调整对华政策,逐步取消了除军售禁令以外的所有“制裁”措施,1994年欧盟出台的亚洲新战略明确提出,要同中国发展长期、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因为这样做符合欧洲的利益。从1995―2003年,中欧关系快速发展,欧盟先后发表了5个对华政策文件,双方对中欧关系的定位连升三个台阶:从“全面合作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但从2005年以来,随着欧洲和中国的不平衡发展日益显现,欧洲一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是德、法两国领导人的更迭,以及美国布什政府从第二任期开始改变单边主义做法,着力缓和同欧洲盟国的矛盾,并加大了对欧洲国家的诱压力度,欧洲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欧洲新一代领导人对中国的认识远不如其前任,中欧关系中的摩擦增多。变化的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对中国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从“发展中国家”改为“经济强国”,从“全面战略伙伴”变为“强劲的竞争对手”。认定中国是“欧盟今后10年外贸政策的最大挑战”。
2.对华贸易政策趋硬。具体表现为对华反倾销案件增多。在一系列问题上对中国施压,要求中国超越“入世”时的承诺开放市场。
3.对华意识形态色彩加浓。强调要执行所谓“价值观外交”。
4.在关乎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立场倒退。如在台湾问题上强调要保持“地区军事力量平衡”,把“解禁”问题与台海局势挂钩。更为严重的是,利用“藏独”和“东突”寻衅闹事,大做文章,攻击、诬蔑中国,甚至干涉中国内政。
5.要求中国承担“不断增长的国际责任”。特别是在一些热点问题和对非洲政策上大肆炒作“中国责任”。
欧盟对华态度出现如此变化,其深层次原因何在?
首先,欧洲发达国家习惯于优裕的生活,缺乏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应对全球化的冲击不力,内部问题和困难增多,过去那种舒舒服服的日子难以为继,导致反全球化情绪、经济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第二,目睹中国的迅速“崛起”,欧洲一些人的心态失衡,认为中国的“上升”意味着欧洲的“下降”,失落感、危机感和恐惧感油然而生。特别是对中国奉行不干涉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援非政策受到非洲国家欢迎,中国在非洲的政治影响力超过欧洲,心怀不满。
第三,欧洲人有一种历史上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主义和文明优越感,认为经过启蒙运动发展起来的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具有普世价值,谁要是不予接受就是大逆不道。
第四,对欧盟迄今奉行的对华“无条件接触政策”未能达到西方所期望的目的,即促使中国实现“经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感到失望。《欧中关系实力评估》报告就声称,中国是中欧关系发展的最大得益者,而欧方是“输家”,因而主张对华政策应改弦更张,推行强硬的“互惠接触政策”。
第五,美国的因素不容忽视。布什政府从2003年德、法联手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中汲取了教训,从第二任期开始一方面花大力气缓和同欧洲盟国的矛盾,另一方面加大了软硬兼施力度,推动分化欧盟,离间欧俄、欧中关系,利用欧洲大国遏制中国。
在充分注意到欧盟对华政策消极变化的同时,也要如实地看到中欧之间客观上仍然存在着不少共同利益。“中国机遇论”在欧洲经济界和理智地思考问题的政界人士中仍占主导地位,各国政府出于不同的考虑也不得不重视中国的分量和地位,中欧关系仍有进一步发展的较大空间。首先是双方互不构成地缘政治的安全威胁,也没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争议问题,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仍有不少共同的利益和相近的立场,都主张多边主义。面对层出不穷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双方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第二是经济上仍有很大的互补性,发展合作的潜力依然很大,且相互依存度已较深,中国有兴趣同欧洲合作,欧方也难以割舍中国这个市场和合作伙伴,合作共赢仍是符合双方利益的最佳选择。第三,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欧洲民众有吸引力,随着双方人员交往增多,欧洲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对中国的好感会进一步增加,目前欧洲媒体的反华宣传将会逐渐失去市场,理智和利益终将战胜偏见并超越意识形态的鸿沟。